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快速识别与评估,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转运,到院后进行再灌注等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同时进行维持生命体征、控制基础疾病、神经保护等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评估和康复训练,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特点。
一、快速识别与评估
1.症状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常会出现突发的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年龄较大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以及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者更易发生,且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于女性,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产褥期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同时需考虑既往病史对症状表现的影响。
2.评估工具:常用的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通过对意识、语言、视野、肢体运动等多个方面的评分来判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便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二、紧急就医与转运
1.立即就医:一旦怀疑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尽量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部不要剧烈晃动,有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搬运过程中的平稳,避免加重病情;妊娠期女性要格外小心,确保母婴安全。
2.医院评估:到达医院后,迅速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早发现缺血病灶等。同时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套等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如果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等),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如近期有严重出血倾向、脑出血病史等患者不适合溶栓。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溶栓的获益与风险,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溶栓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但如果符合指征仍可考虑。
2.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24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时间窗)可考虑进行动脉取栓治疗,通过导管等器械取出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管再通。这对发病时间、患者基础状况等有严格要求,特殊人群如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和手术风险。
四、其他支持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对于血压异常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不宜降得过低,避免脑灌注进一步减少。呼吸方面要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支持。
2.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调整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进行降脂治疗等。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限酒,改变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恢复和预防复发。
3.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的损害,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五、康复治疗早期介入
1.康复评估: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评估,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状况的患者,康复治疗的强度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康复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游戏化、趣味性的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康复要考虑其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逐步进行训练。
2.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言语功能的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言语理解训练等),认知功能的训练等。通过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