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训练,物理治疗有针灸推拿、理疗,还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家居环境改造,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侧重点和要求,有基础疾病等特殊情况时需特殊注意。
1.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具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可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患肢的各个关节,范围由小到大,速度缓慢,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每天3-4次;当患者有一定自主运动能力时,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逐步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和成人的运动功能训练侧重点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康复训练更注重在游戏等轻松的方式中进行,而成人则可根据病情逐步增加训练难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在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导致病情反复。
2.语言功能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对于失语症患者,可从简单的发音开始训练,如让患者反复发“啊”“哦”等音,然后进行词汇训练,教患者说出常见物品的名称,再进行句子训练,让患者表达简单的语句。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学习能力不同,儿童学习语言相对较快,但也需要耐心引导;老年患者可能恢复较慢,要给予更多鼓励。有认知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在语言训练时要结合认知训练同步进行。
3.认知功能训练: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例如进行注意力训练,让患者完成简单的数字追踪、图形辨别等任务;记忆力训练可通过让患者回忆日常生活事件、背诵简单诗句等方式进行;定向力训练包括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训练。不同年龄的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情况不同,儿童认知可塑性强,恢复相对较好;老年患者认知功能衰退可能影响恢复速度。有脑部基础病变病史的患者在认知训练时要密切关注其耐受程度。
物理治疗
1.针灸推拿: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推拿则可以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脑出血后遗症患者,针灸选穴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偏瘫侧可选取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等穴位,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推拿时采用揉、滚、按等手法,放松患肢肌肉。但针灸推拿的操作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不同年龄的患者对针灸推拿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皮肤娇嫩,手法要轻柔;老年患者骨质可能较疏松,操作时要注意力度。有出血倾向等特殊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针灸推拿。
2.理疗:包括电疗、磁疗等。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如低频电刺激可用于神经肌肉的兴奋;磁疗则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不同年龄的患者在理疗时要调整合适的参数,儿童和老年患者对电流、磁场的耐受阈值不同。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要避免使用磁疗等可能影响植入物功能的理疗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自我照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衣训练可先从穿脱简单的开衫开始,教患者如何将患肢放入衣袖等;进食训练要帮助患者恢复自主进食能力,从使用勺子、筷子等餐具开始,逐步过渡到自己进餐;洗漱训练包括洗脸、刷牙等,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自理能力。不同年龄的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基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更多辅助并逐步培养自理能力;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适应训练。有吞咽障碍等并发症的患者在进食训练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误吸。
2.家居环境改造: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对家居环境进行改造,以方便患者生活。例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方便患者如厕和洗漱时扶持;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容易获取的位置;调整家具高度,使患者在就坐、站立等活动时更便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居环境改造要考虑其身高、行动能力等因素,儿童家居改造要注重安全性和趣味性,老年患者则要突出便利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