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肌劳损是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炎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等,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等表现,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姿势纠正、适度运动)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预防与康复。
一、慢性腰肌劳损的定义
慢性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等。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发病原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腰部肌肉等组织退变有关;性别上无绝对差异,但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不良姿势习惯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
2.生活方式因素
姿势不良:长期伏案工作、弯腰劳作、久站或久坐等,会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长时间弯腰工作时,腰部肌肉持续收缩,易导致肌肉疲劳、损伤,进而引发慢性腰肌劳损。例如,一些长时间在办公室伏案打字的工作人员,由于坐姿不正确,腰部肌肉得不到良好放松,容易患上慢性腰肌劳损。
运动损伤:运动时腰部突然用力不当,或运动前未充分热身,都可能造成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如果损伤后没有得到proper修复,反复损伤积累,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腰肌劳损。比如,进行高强度的腰部扭转运动时,若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引起腰部软组织的慢性损伤。
3.病史因素:既往有腰部急性损伤史,如腰部扭伤后未得到规范、彻底的治疗,损伤组织修复不完全,也容易遗留慢性腰痛,发展为慢性腰肌劳损。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休息后可缓解,但劳累后加重。疼痛性质多为酸胀痛,有的患者可感觉腰部有沉重感。例如,患者晨起时可能感觉腰部酸痛,适当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久坐久站后又会加重。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可不受限,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部活动范围减小,尤其是前屈、后伸、旋转等动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患者难以完成弯腰拾物等动作。
3.肌肉痉挛:腰部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用手触摸腰部肌肉时可感觉到僵硬感。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腰部疼痛发作情况,包括疼痛出现的时间、诱因、疼痛性质、加重及缓解因素等,还有既往腰部损伤史等。
2.体格检查:检查腰部有无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等处;还会检查腰部肌肉的紧张度、腰部活动范围等。
3.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可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腰椎肿瘤等其他腰部疾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慢性腰肌劳损。
五、预防与康复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姿势纠正: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久坐时应选择有良好腰部支撑的座椅,使腰部挺直,膝盖与髋关节保持同一水平;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双脚与肩同宽。例如,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椅,可有效支撑腰部,预防慢性腰肌劳损。
适度运动:进行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法等。小燕飞动作是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通过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预防慢性腰肌劳损。但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腰部肌肉等组织退变,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等不良姿势,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腰部锻炼,如散步等,同时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刺激加重腰部不适。
孕妇: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身体重心前移,腰部肌肉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发生慢性腰肌劳损。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休息时可采取左侧卧位,减轻腰部压力,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腰部肌肉锻炼。
儿童:虽然儿童患慢性腰肌劳损相对较少,但不良的坐姿(如趴在桌上写字等)也可能对腰部肌肉产生不良影响,家长应注意纠正儿童的不良姿势,培养正确的坐立行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