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热敷、拉伸训练、按摩)、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康复训练(核心肌群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姿势纠正、适度运动)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需评估风险和制定康复方案),不同人群在各治疗方式中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不同。
一、物理治疗
1.热敷:
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炎引起的肌肉紧张和疼痛。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适宜的热敷温度一般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热敷温度需适当降低,控制在38-42℃,且热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感觉障碍等情况的人群需谨慎使用热敷。
2.拉伸训练:
通过针对性的肌肉拉伸动作,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减轻筋膜的压力。例如针对颈部筋膜炎可进行颈部的缓慢伸展、旋转等动作;对于腰部筋膜炎可进行腰部的前屈、后伸等拉伸。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拉伸强度和频率。一般成年人可每天进行2-3次拉伸训练,每次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儿童进行拉伸训练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有严重关节疾病、急性炎症等病史的人群在进行拉伸训练前需咨询医生。
3.按摩:
专业的按摩能够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筋膜组织的代谢。按摩力度要适中,对于不同人群需调整合适的力度。成年人按摩时力度可稍大,但以自身可耐受为准;儿童按摩力度需轻柔;老年人若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按摩力度更要谨慎,避免造成骨骼损伤。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按摩,每次按摩时间约15-30分钟。有皮肤感染、出血性疾病等情况的人群不宜进行按摩。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等,可减轻筋膜炎引起的炎症和疼痛。但不同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老年人以及有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使用时需特别谨慎。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需使用需严格按照儿童用药规范;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使用后可能加重胃肠道不适,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需评估心血管风险后谨慎使用。
三、康复训练
1.核心肌群训练:
对于腰部、腹部等部位的筋膜炎,加强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稳定脊柱和骨盆,减轻筋膜负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核心肌群训练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成年人可进行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儿童可进行简单的仰卧抬腿等低强度核心训练;老年人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时需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腰部损伤,可选择坐姿的简单核心稳定训练。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核心肌群训练,每次训练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动作重复。
四、生活方式调整
1.姿势纠正:
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对于预防和治疗筋膜炎非常重要。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都可能加重筋膜炎。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保持脊柱正直,电脑屏幕高度适中;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颈椎和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也需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避免因姿势不良引发颈部、背部等部位的筋膜炎。
2.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散步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身体柔韧性,减少筋膜损伤风险。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年轻人可选择强度稍大的运动,如游泳、慢跑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运动前需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
五、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对于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筋膜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需充分评估,不同人群手术风险有所差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手术方式主要是松解紧张的筋膜组织等,但术后康复也至关重要,不同人群术后康复的方案和进度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