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症状
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表现及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症状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正常进程)、肌张力异常(有增高和降低两种表现)、姿势异常(仰卧位、俯卧位、直立位均有异常姿势)、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温馨提示则强调早产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发育情况、定期检查,注意日常护理保持正确姿势,在专业指导下帮孩子康复训练,有高危因素的更要加强监测和随访。
一、运动发育落后
1.正常婴儿在3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4个月时能翻身,67个月时能独坐,89个月时会爬,1岁左右能站立和行走。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往往明显落后于这个发育进程。比如可能到45个月还不能抬头,89个月还不会独坐,1岁半甚至更晚还不能独立行走。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大脑对运动功能的控制和调节,导致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不足,无法完成正常的运动发育里程碑。
2.精细运动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正常婴儿在1岁左右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而脑瘫患儿可能到1岁半甚至更晚都难以完成这个动作。精细运动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功能受损,影响了手部肌肉的精确控制能力。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患儿肢体活动时阻力增大。被动活动其关节时,可感觉到明显的抵抗,就像扳动一根硬邦邦的棍子一样。例如,当试图弯曲患儿的肘部时,会发现很难顺利弯曲,并且患儿的上肢常常呈内旋、内收姿势,拇指内收,紧握拳状。这种肌张力增高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增高,引起肌肉持续收缩。
2.肌张力降低:部分患儿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松软,肢体活动度明显增大,关节活动范围超过正常。比如抱起患儿时,会感觉他像“软面条”一样,头不能竖直,四肢下垂,缺乏正常的支撑力。这通常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张力的调节,导致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紧张度。
三、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仰卧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姿势反射的正常建立,使得患儿无法保持正常的仰卧位姿势。
2.俯卧位姿势:脑瘫患儿俯卧时,可能表现为头不能抬起,上肢不能支撑身体,胸部贴床,臀部高抬。这是由于颈部和上肢肌肉的力量不足,无法完成正常的俯卧位支撑动作。
3.直立位姿势:当患儿站立时,可能会出现足尖着地,足跟悬空,双腿交叉,身体前倾或后倾等异常姿势。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下肢的肌力和平衡功能,导致患儿在站立时无法保持正确的身体重心和姿势。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缓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在一定的月龄会逐渐消失,被更高级的自主运动所替代。而脑瘫患儿的原始反射可能会持续存在,例如握持反射可能到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这提示大脑皮层的发育可能存在异常,无法正常抑制这些原始反射。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婴儿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身体位置改变时,会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降落伞反射。一般在89个月时,当婴儿被呈俯卧位快速向下坠落时,会出现双手向前伸展的保护性动作。而脑瘫患儿可能到1岁以后都不出现这种反射,这说明患儿的平衡和保护机制受到了损害,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发生摔倒和受伤。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早产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儿保检查。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或反射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位,避免异常姿势的进一步加重。例如,在孩子睡眠时,可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方法,促进肌肉和关节的正常发育。
3.由于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较差,家长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造成孩子身体损伤。
4.对于有脑瘫家族史或孕期有高危因素(如母亲孕期感染、早产、低体重等)的早产儿,更要加强监测和随访,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