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
脚后跟筋膜炎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热敷、冷敷、冲击波治疗等)、康复锻炼(拉伸运动、加强足部肌肉锻炼)、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注意个体差异及特殊人群用药)。
一、脚后跟筋膜炎的症状
1.疼痛
通常表现为脚跟部位的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次踩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这种疼痛可能是钝痛、刺痛或酸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足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脚后跟筋膜炎相关疼痛,且疼痛可能持续时间较长。而年轻人群如果有过度运动等情况,也可能引发该症状,例如长期进行跑步等运动的人群,脚后跟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筋膜炎导致疼痛。
疼痛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而另一些患者可能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2.压痛
在脚后跟的足底筋膜附着处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可以感觉到疼痛点,常见的压痛部位在脚跟的内侧或外侧。对于女性患者,如果经常穿高跟鞋,会增加脚后跟足底筋膜的压力,更容易出现压痛情况;而男性患者如果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工作,也可能导致脚后跟筋膜炎出现压痛症状。
3.活动受限
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尤其是在起步时,由于脚跟疼痛,行走姿势可能会发生改变,如脚步不敢完全着地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活动受限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长时间站立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本身活动能力就相对较弱,脚后跟筋膜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影响购物、外出散步等活动;而年轻患者如果是因为运动损伤导致的脚后跟筋膜炎,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运动训练计划的执行。
二、脚后跟筋膜炎的治疗
1.休息
让脚后跟得到充分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少对脚后跟筋膜的刺激。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休息的方式和时间有所不同。儿童如果是由于运动引起的脚后跟筋膜炎,要减少剧烈运动;老年人则要避免长时间的行走和站立,尽量多坐下休息,以减轻脚后跟筋膜的负担。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用温水泡脚或使用热敷袋对脚后跟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的紧张状态。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足部血液循环可能较差,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可能减退,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造成烫伤。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疼痛、肿胀较明显时,可以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对于老年人或血液循环不好的人群,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冲击波的能量刺激,促进筋膜的修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冲击波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经过规范的冲击波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不过,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冲击波治疗,因为其安全性在特殊人群中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3.康复锻炼
拉伸运动:进行足底筋膜的拉伸运动,例如坐着,用毛巾包裹前脚掌,缓慢地将脚趾向身体方向拉,保持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进行拉伸运动时要注意力度和幅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儿童进行拉伸时要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正确;老年人进行拉伸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因动作过快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加强足部肌肉锻炼:可以进行踮脚运动等,增强足部肌肉力量,从而更好地支撑脚后跟,减轻筋膜的压力。例如,双脚后跟抬起,前脚掌着地,保持几秒钟后放下,重复多次。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进行足部肌肉锻炼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发生骨折等意外。
4.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例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不过要注意,在药物使用上严格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