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避孕药
避孕药分为复方短效、长效口服及紧急避孕药等类型,有避孕有效、调节月经、降低某些疾病风险等好处,也有类早孕反应等副作用及特定人群禁忌或风险,育龄女性服用前要健康评估并正确服用,特殊生理期及有特定病史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避孕药的类型及原理
1.类型:避孕药主要分为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紧急避孕药等。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而成,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等多环节发挥避孕作用;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主要成分也是雌激素与孕激素,依靠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来发挥长效避孕效果;紧急避孕药则是在无防护性生活或避孕失败后几小时或几日内使用的避孕补救措施,主要有单孕激素制剂和抗孕激素制剂等。
2.原理: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轴,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使宫颈黏液变稠,不利于精子穿透;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与功能,不利于受精卵着床。紧急避孕药主要是通过干扰受精卵着床过程来达到避孕目的,单孕激素制剂主要是改变宫颈黏液和抑制排卵,抗孕激素制剂如米非司酮则是通过阻断孕酮活性而干扰受精或着床。
二、服用避孕药的利弊
1.好处
避孕有效性:正确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有效率可达99%以上;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如果规律服用,也有较好的避孕效果;紧急避孕药在正确使用下,能大大降低非意愿妊娠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通过规范的服用方式,能有效阻止排卵等避孕关键环节,从而保障避孕的高成功率。
对月经的调节作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可以调节月经周期,使月经变得规律,减少经量,缓解痛经等。一些女性在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后,月经周期变得更稳定,经量过多或痛经的情况得到改善,这是因为其对子宫内膜的调节作用,使子宫内膜生长更均匀有序。
降低某些疾病风险:长期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可能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10年以上的女性,卵巢癌发病风险可降低40%左右,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也有明显降低,这与避孕药对激素水平的调节进而影响相关器官的细胞增殖等过程有关。
2.坏处
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服用避孕药可能出现类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乏力等;还可能导致阴道不规则出血、体重增加、乳房胀痛等。例如,部分女性在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初期会出现类早孕反应,一般在持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减轻,但也有少数女性反应较为强烈。
特定人群的禁忌或风险:有严重肝脏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静脉血栓病史等的女性不适合服用避孕药。因为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病情,例如,有静脉血栓病史的女性服用避孕药可能增加血栓复发的风险,这是由于激素对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
三、不同人群服用避孕药的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
服用前应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询问病史、进行身体检查等,如测量血压、检查肝功能等。如果有肝脏疾病,尤其是肝功能不全的情况,不建议服用避孕药,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服用方法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一般需要在月经来潮第1-5天开始服用,每天固定时间服用一片,连续服用21天为一个周期;紧急避孕药应在无防护性生活后72小时内尽早服用,且仅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不能常规使用。
2.特殊生理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一般不建议哺乳期女性服用避孕药,因为避孕药中的激素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如果哺乳期女性有避孕需求,可选择放置宫内节育器等非药物避孕方式。这是因为婴儿通过母乳摄取激素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未知影响。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服用避孕药可能会加重激素紊乱的情况,一般不推荐使用避孕药避孕,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避孕方法,如使用避孕套等。
3.有特定病史女性
有高血压病史的女性:服用避孕药可能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稳定的女性不适合服用避孕药;如果血压控制平稳,需要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并定期监测血压。
有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服用避孕药可能会影响糖代谢,对于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如糖尿病肾病等,服用避孕药可能会加重病情,这类女性应避免服用避孕药,可选择其他避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