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有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且不同人群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20-50岁,男性略高,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者易患病。
一、症状表现
1.腰背部疼痛:多数患者有腰部疼痛史,疼痛程度不一,可为刺痛、胀痛或酸痛等,疼痛可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部分可缓解。一般来说,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背部疼痛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纤维引起。例如,有研究发现,约8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症状。
2.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底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放射性刺痛或电击样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动作可使疼痛加剧。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刺激出现放射性疼痛。比如,当腰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压迫相应神经根时,就会引发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3.下肢麻木:患者可感觉下肢皮肤麻木,感觉减退,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这是由于神经根受到压迫,影响了神经的传导功能,导致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异常。
二、体格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双腿伸直,被动抬高患侧下肢,若抬高在60°以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然后将下肢降低5°左右,待疼痛缓解后,再被动背屈患侧踝关节,若再次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加强试验阳性。该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有资料显示,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的阳性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可达60%-70%。
2.神经系统检查:可检查下肢的肌力、感觉及反射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能出现肌力下降,如胫前肌、腓骨长短肌等肌力减弱;感觉方面可出现相应皮区的感觉减退;跟腱反射、膝反射等也可能出现异常,如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平片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能出现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改变,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不过可用于排除腰椎结核、肿瘤等其他病变。一般来说,约9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X线平片可发现一些间接征象,如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
2.CT检查:CT扫描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能观察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的情况。它可以发现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具体位置,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等情况。有研究表明,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90%。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准确的方法,它可以从多个层面观察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还能显示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的形态。MRI能够清晰地看到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四、不同人群特点
1.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年轻人多与长期腰部劳损、剧烈运动等有关,如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弯腰搬重物或长期久坐且缺乏运动的年轻人,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中老年人则多由于腰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突出。
2.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机会相对较多有关。男性在工作中更多接触需要腰部用力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搬运工等,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
3.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腰部外伤史、长期弯腰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有腰部外伤史的人,在外伤恢复后,腰椎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也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几率。
4.病史方面:有腰椎间盘退变病史、腰椎先天性发育异常病史等的人群,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腰椎先天性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腰椎的结构不稳定,容易引发椎间盘突出;而腰椎间盘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发生的过程,但一些因素可能加速这一退变过程,如长期腰部劳损等,从而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