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与遗传、神经递质、血管舒缩等多因素有关,有先兆及特定头痛特点、诱发因素,靠临床表现诊断;神经性头痛由头部肌肉紧张收缩等引起,疼痛部位不固定,与精神心理、姿势等因素相关,也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儿童、女性、老年人头痛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的情况,诊断时均需排除其他疾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区分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神经递质、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神经递质方面,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生,例如5-羟色胺水平的波动可影响脑血管的舒缩功能,进而引发偏头痛发作。
神经性头痛:又称紧张性头痛,主要是由于头部肌肉紧张收缩,头部筋膜或肌肉血管收缩、缺血,以及炎性介质释放等因素引起。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等生活方式因素容易诱发神经性头痛,其发病机制更多与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紊乱及精神心理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区分
偏头痛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常见的有视觉先兆,如眼前出现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持续数分钟至20分钟左右;也可有感觉先兆,如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刺痛等。
头痛特点:头痛多为单侧,也可双侧交替发作,疼痛性质多为搏动性、跳痛,程度中等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活动可使头痛加重,患者往往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可持续4-72小时。
神经性头痛
头痛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双侧头部、头顶、枕部等部位的胀痛、酸痛、紧箍样痛等,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会因活动而明显加重,可伴有头部紧箍感、重压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三、诱发因素区分
偏头痛
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痛,如含有酪氨酸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饮酒,尤其是红酒,也容易诱发偏头痛。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气味等环境刺激可诱发偏头痛;气候变化,如天气突变、气温骤变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内分泌因素:女性患者偏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在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容易发作,这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神经性头痛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是神经性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神经性头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姿势因素: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伏案工作等,会导致颈部、肩部肌肉紧张,进而引发神经性头痛。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区分
偏头痛: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情况、先兆症状、伴随症状、诱发因素等病史,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头痛的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头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一般无异常发现。
神经性头痛:同样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头痛,如颈椎病、颅内病变等。一般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等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偏头痛和神经性头痛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偏头痛先兆症状可能不典型,头痛表现也多样,可能以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容易被误诊。对于儿童神经性头痛,要注意其生活学习环境,是否存在学习压力过大、姿势不良等情况。儿童出现头痛时,应尽量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正确姿势等非药物方式干预,若头痛频繁发作应及时就医。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偏头痛和神经性头痛的发作可能会有变化。月经前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易诱发偏头痛,此时要注意激素波动对头痛的影响;孕期女性由于身体变化和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出现头痛,需要综合考虑孕期安全,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头痛;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大,也容易出现头痛,要关注其精神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指导。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头痛时,要警惕是否有颅内器质性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老年人偏头痛或神经性头痛的诱发因素可能与基础疾病、生活习惯改变等有关。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头痛,要注意监测血压,同时关注其是否有长期服用的药物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在处理头痛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