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非药物治疗有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治疗、红外线照射)和运动疗法(拉伸训练、强化训练);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COX活性抗炎镇痛,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但需注意胃肠道风险等)和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痉挛,注意不同人群剂量和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有针灸治疗(调节经络气血,适用于多种情况但有禁忌证)和推拿按摩(调整力学平衡等,适用于大部分患者但有禁忌且需专业操作)。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物理治疗
1.热敷:通过温热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研究表明,适当温度(40℃-50℃)的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炎性介质代谢,减轻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适用,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但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热敷温度和时间,避免因感觉迟钝导致烫伤。
2.超短波治疗: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超短波治疗对各年龄段患者均有一定效果,通过调节电场参数,可针对性地作用于病变的肌筋膜组织,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电子植入设备的患者应禁用。
3.红外线照射:红外线可被人体组织吸收,产生热效应,增强细胞活力,促进炎症消退。其原理是红外线的辐射能被组织中的水分子等吸收,转化为热能,改善局部代谢。不同年龄患者均可接受红外线照射,一般照射距离保持在30-50厘米,每次照射10-15分钟。但对于皮肤有破损或感觉障碍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防止烫伤或加重损伤。
(二)运动疗法
1.拉伸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肌肉拉伸动作,改善肌肉柔韧性,纠正肌肉失衡。例如,对于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拉伸,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3-5次。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拉伸幅度和强度。但对于急性发作期疼痛剧烈的患者,应先以缓解疼痛为主,再逐步开展拉伸训练。
2.强化训练:进行核心肌群等相关肌肉的强化训练,增强肌肉力量,稳定关节。如进行平板支撑训练来强化腹部核心肌群,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平板支撑的持续时间可逐渐增加,一般从每次10-20秒开始,逐渐延长至1-2分钟。但对于有严重骨关节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强化训练方式,避免加重关节负担。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例如布洛芬,其抗炎镇痛效果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缓解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不同年龄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相关药物。
2.适用情况:适用于轻至中度肌筋膜炎疼痛的患者,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二)肌肉松弛剂
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肌肉接头,缓解肌肉痉挛。例如乙哌立松,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降低肌肉紧张度。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老年人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可能引起的头晕等,需密切观察。
2.适用情况:对于伴有明显肌肉痉挛的肌筋膜炎患者适用,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
三、中医治疗方法
(一)针灸治疗
1.作用机制: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通络止痛、调和阴阳的作用。研究发现,针灸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血液循环,改善肌筋膜的代谢状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针灸穴位的选择和刺激强度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患者在针灸时需特别安抚,避免其紧张抗拒。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肌筋膜炎,尤其对于一些对西药治疗有禁忌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针灸治疗,但对于皮肤感染、有出血倾向等患者应禁用。
(二)推拿按摩
1.作用机制: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调整软组织的力学平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可针对不同部位的肌筋膜炎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揉、按、推、拿等手法。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法力度需适中,儿童患者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手法更要轻柔。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大部分肌筋膜炎患者,但对于有骨折、肿瘤、急性炎症等情况的患者应禁用,同时推拿按摩应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