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方面单纯疱疹病毒分Ⅰ型(引起头面部等感染,密切接触传播)和Ⅱ型(引起生殖器感染,性接触传播),可潜伏神经节,抵抗力下降时复发;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为水痘,免疫力下降时激活引发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上单纯疱疹初发及复发有不同表现,带状疱疹多单侧带状分布,有前驱症状、水疱等,疼痛是重要特征且老年易留神经痛。发病机制是单纯疱疹病毒经破损处侵入复制后潜伏,抵抗力低时复发;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潜伏,免疫力减退时激活复制致皮疹和疼痛。治疗原则上单纯疱疹抗病毒,复发频繁可抑制疗法;带状疱疹抗病毒、止痛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带状疱疹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多见于儿童,病毒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引起神经节及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的炎症,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
临床表现方面
单纯性疱疹:
初发感染:HSV-1初发常表现为口唇、鼻孔周围等部位出现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结痂,一般1-2周可自愈,但容易复发。HSV-2初发主要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群集性小水疱,可伴有局部疼痛、瘙痒、灼热感等,病程相对较长。
复发感染:复发时症状往往较初发轻,水疱数量较少,分布较局限,愈合时间也较短,多在原部位或附近复发。
带状疱疹:
多发生在身体一侧,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常见于胸背部、腰部、头面部等部位。发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受累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灼热、感觉过敏等,1-3天后出现红斑,继而出现簇集性的水疱,水疱基底绕以红晕,水疱可相互融合,严重时可出现血疱、坏死等。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瘢痕。疼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之一,可在皮疹出现前、出现时或消退后存在,年龄越大,疼痛往往越明显,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可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发病机制方面
单纯性疱疹:病毒通过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处侵入人体,首先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的气球样变性、坏死等,导致水疱形成。然后病毒沿神经末梢逆行至神经节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被再次激活,从神经节沿神经纤维下行至皮肤,引起复发感染。
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患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大量复制,沿神经纤维移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的炎症、坏死,导致相应皮肤区域出现皮疹,同时引起疼痛等症状。
治疗原则方面
单纯性疱疹: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局部可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等。对于复发频繁的患者,可采用抑制疗法,即长期小剂量服用抗病毒药物以减少复发次数。同时要注意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诱发因素。
带状疱疹: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防治并发症为原则。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一般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较好,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止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阿片类药物等。营养神经药物可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对于老年患者或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注意防治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单纯性疱疹时,HSV-1多因亲吻等密切接触感染,需注意避免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儿童患带状疱疹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无论是单纯性疱疹复发还是带状疱疹发生,都更容易出现病情较重、恢复较慢的情况。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更高,应积极治疗,注意监测疼痛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孕妇:孕妇感染单纯性疱疹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如引起胎儿畸形等,需特别注意防护。孕妇患带状疱疹时,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单纯性疱疹和带状疱疹的感染风险增加,病情往往更严重,病程更长,治疗难度更大。这类人群需要加强基础疾病的控制,积极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