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致供血不足的综合征,病因有颈椎退变(年龄、生活方式)和椎动脉自身因素,临床表现有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物理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和手术(非手术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时考虑)。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定义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颈椎退变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会发生退变,如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颈椎的这种自然退变更容易导致椎动脉周围的结构关系发生改变,增加椎动脉受压的风险。例如,椎间盘退变可能会使椎体间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情况,这些增生的骨质有可能压迫椎动脉。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会加速颈椎的退变进程。青少年如果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虽然年龄较小,但也可能逐渐出现颈椎的异常改变,为日后发生椎动脉型颈椎病埋下隐患。
2.椎动脉自身因素:椎动脉本身的迂曲、发育异常等情况,会使其在受到颈椎退变影响时更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有研究表明,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椎动脉迂曲等解剖结构异常,这使得他们在颈椎发生轻微退变时就容易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眩晕,常与头部突然转动有关。例如,当患者转头时,可能会瞬间出现天旋地转的感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种眩晕的发生是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短暂性障碍引起的。
2.头痛:疼痛部位多为枕部、顶枕部,也可放射至颞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胀痛等。其发生机制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有关。
3.视觉障碍: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与眼部相关的神经中枢或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从而出现视觉方面的异常。
4.猝倒: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由于突然扭头,导致椎动脉供血骤然减少,进而发生猝倒,但倒地后多能迅速清醒,这是因为倒地时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暂时改善。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椎动脉压迫试验:让患者头部转向患侧,若出现眩晕加重等症状,提示椎动脉可能受到压迫。通过这种简单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怀疑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活动度检查:检查颈椎在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若颈部活动时出现与症状相关的异常表现,有助于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例如,能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以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椎动脉受压相关。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清晰显示颈椎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脊髓、椎动脉等。可以明确椎动脉是否受到周围组织的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等情况,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检测椎动脉的血流速度等情况,若发现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如血流速度减慢等,提示椎动脉供血可能存在问题。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牵引的重量和时间等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年轻患者一般可以耐受相对较大一些的牵引重量,但要密切观察反应;老年患者则需要选择较轻柔的牵引方式。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按摩能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针灸则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颈部气血运行等。但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病情,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等情况更要谨慎。
改善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改变姿势,进行颈部的适当活动锻炼等。例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起身活动颈部,做一些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等,这对于预防和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都有帮助,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应遵循这样的生活方式调整。
2.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椎动脉的压迫因素,恢复椎动脉的正常供血。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例如,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