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是关节软骨磨损破坏致骨骼边缘骨质增生形成的骨性突起,其形成与年龄、外伤、劳损、疾病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有相应表现,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无症状者注意生活方式,有症状者可进行非药物、药物、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骨刺的定义
骨刺,医学上称为骨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病变。它是由于关节软骨的磨损、破坏,促使骨骼边缘发生骨质增生形成的骨性突起。
二、骨刺的形成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骨骼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导致骨刺形成。例如,老年人的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更容易出现骨刺。
2.外伤因素:关节部位曾经受到过外伤,如骨折、脱位等,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骨质异常增生,进而形成骨刺。比如,关节部位严重扭伤后,可能会增加骨刺形成的风险。
3.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过度使用关节的人群,关节软骨磨损加剧,骨骼为了适应过度的应力刺激,会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像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容易出现骨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腰椎容易出现骨刺等。
4.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会破坏关节软骨,引发机体的修复反应,导致骨刺生成。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关节炎症的持续刺激,关节周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三、骨刺的好发部位及相关表现
1.好发部位
颈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人群易出现颈椎骨刺,常见于颈椎椎体前缘。
腰椎:重体力劳动者、长时间久坐久站人群腰椎易长骨刺,多见于腰椎椎体后缘。
膝关节:中老年人、肥胖人群膝关节易生骨刺,常发生在膝关节边缘。
2.相关表现
颈椎骨刺:可能会压迫颈部神经、血管等,引起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头部供血,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表现。
腰椎骨刺:可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导致腰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出现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响腰部的活动功能。
膝关节骨刺: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受限,可伴有膝关节弹响、卡顿等现象。
四、骨刺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刺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观察到骨骼边缘的骨质增生情况,对骨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骨刺的大小、位置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刺,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脊柱部位的骨刺,能更准确地判断骨刺对神经、脊髓等结构的压迫情况。
MRI检查:不仅可以显示骨骼的病变,还能观察到周围软组织、神经、脊髓等的情况,对于判断骨刺是否引起周围软组织损伤、神经受压程度等有重要意义。
五、骨刺的处理原则
1.无症状的骨刺:如果骨刺没有引起任何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关节的过度使用等,以延缓骨刺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对于颈椎无症状骨刺的人群,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颈部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
2.有症状的骨刺
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康复锻炼等。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例如,膝关节骨刺伴有疼痛的患者可以进行游泳等对膝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进行康复锻炼;颈椎骨刺伴有颈部疼痛的患者可以进行颈部的适度伸展等康复锻炼。
药物治疗:当有疼痛症状时,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
手术治疗:如果骨刺压迫神经、脊髓等重要结构,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去除骨刺,解除对神经、脊髓等的压迫。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要严格评估后决定。
六、不同人群骨刺相关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骨刺较为常见,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或剧烈运动,防止骨刺相关症状加重。同时,要注意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骨骼健康。
2.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关节的负担,易导致骨刺形成且加重症状。这类人群需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从而减轻关节压力,缓解骨刺相关不适。
3.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使用关节的人群:这类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关节,工作中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减少关节的损伤风险,延缓骨刺的发生和发展。
4.患有关节疾病的人群: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骨刺形成的风险和减轻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