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病因包括急性腰扭伤未彻底治疗、长期积累性损伤(与年龄、职业、生活方式有关)、腰椎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注意腰部保暖。
一、定义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未彻底治疗:急性腰扭伤后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受损的腰肌未能完全恢复正常,长期如此可导致慢性损伤,引发腰肌劳损。例如,一些患者在急性腰扭伤后仅进行了简单的止痛处理,而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就可能逐渐发展为腰肌劳损。
2.长期积累性损伤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肌肉力量下降,弹性降低,更容易出现劳损。一般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患腰肌劳损,因为他们的腰部组织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磨损和退变。
职业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久坐办公室的人群,以及长期站立工作、需要反复弯腰劳作的人群,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劳损。比如,教师、办公室职员、理发师等职业,由于工作姿势的特点,腰部肌肉持续收缩,容易引起腰肌劳损。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的坐姿、站姿,如弯腰驼背、长时间弯腰做家务等,会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受力状态,导致肌肉疲劳、损伤,逐渐引发腰肌劳损。例如,一些人习惯长时间弯腰玩手机,这种不良姿势会增加腰部肌肉的负担,久而久之容易患上腰肌劳损。
3.腰椎先天性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等先天性畸形,会使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附着点和受力点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容易发生劳损。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疼痛一般不剧烈,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弯腰、久坐、久站等。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可稍有受限,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僵硬或强直。患者在弯腰、转身等动作时可能会感到不适,活动范围有所减小。
3.肌肉痉挛:腰部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用手触摸腰部肌肉时可感觉到僵硬、条索状改变。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腰部受伤史、职业、生活方式等情况,了解疼痛的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加重缓解因素等。
2.体格检查:检查腰部有无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腰椎横突及髂嵴后部等。腰部肌肉紧张度增加,有时可摸到肌痉挛条索。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异常。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发现腰椎生理前凸改变、腰椎间隙变窄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慢性损伤表现,如肌肉水肿、渗出等,但一般无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明显病变。
五、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缓解疼痛。例如,久坐后应适当起身活动腰部。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按摩、推拿、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按摩和推拿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缓解腰部肌肉紧张;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腰部气血,缓解疼痛。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功能。小燕飞锻炼时,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伸直向头部方向抬起,双腿伸直向上抬起,使身体呈飞燕状,每次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进行。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例如,久坐时应保持腰部挺直,座椅要有良好的腰部支撑;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避免腰部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或长时间弯腰劳作。如果需要长时间坐着工作,应定时起身活动腰部;从事弯腰劳作的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腰部肌肉过度疲劳。
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平时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如游泳、慢跑等。游泳是一种对腰部负担较小但又能有效锻炼腰部肌肉的运动,每周可以进行几次游泳锻炼;慢跑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要注意跑步的姿势和强度,避免对腰部造成过大压力。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凉,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加重腰肌劳损的症状。在寒冷天气或空调房里,要注意腰部的保暖,可以佩戴腰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