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出血热吗
鼠疫与出血热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不同疾病,病原体分别为鼠疫耶尔森菌和汉坦病毒;传播途径有差异;临床表现不同,鼠疫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表现,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表现;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防治上预防和治疗措施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相关风险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鼠疫与出血热的概念区分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于甲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而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所以,鼠疫不是出血热,二者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不同疾病。
(一)病原体差异
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菌,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适宜环境下可存活一定时间并传播。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根据病毒抗原性和核酸序列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引起的出血热在临床表现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主要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等传播。
(二)传播途径差异
鼠疫主要传播途径是经鼠蚤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等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引起肺鼠疫的流行。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形成气溶胶后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含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鼠疫的典型临床表现
1.腺鼠疫: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流行初期,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早期即可出现腹股沟、腋下或颈部等部位淋巴结肿大且疼痛明显,淋巴结可迅速化脓、破溃。
2.肺鼠疫:多由腺鼠疫发展而来,也可原发性发生,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呈鲜红色血痰等,呼吸急促、困难,发绀明显,如不及时救治,多在2-3日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
3.败血症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病情凶险,有高热、寒战、谵妄或昏迷,皮肤黏膜出血、瘀斑、紫癜,休克等表现,死亡率极高。
(二)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3-7日,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毛细血管损伤(充血、出血、渗出水肿征,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出血点等)和肾损害(蛋白尿、血尿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的4-6日,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5-8日,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4.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日,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尿量逐渐增多,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
5.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的3-4周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肾功能逐渐恢复,但完全康复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诊断与防治差异
(一)诊断差异
1.鼠疫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如近期到过鼠疫流行区、接触过鼠疫患者或病兽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细菌学检查(如痰、血、淋巴结穿刺液等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等)找到鼠疫耶尔森菌可确诊。
2.出血热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鼠类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早期正常或偏低,后期升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等,血清学检测发现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
(二)防治差异
1.鼠疫的防治:
预防:控制鼠间鼠疫,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防护服、戴口罩等),避免接触鼠疫患者和病兽等。
治疗:一旦怀疑鼠疫,需立即隔离治疗,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等(需遵严格的医疗规范使用,这里仅提及药物名称),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2.出血热的防治:
预防:防鼠、灭鼠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同时可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治疗:早期可进行抗病毒治疗等,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期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需遵循医疗规范),休克期进行抗休克治疗,少尿期进行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多尿期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临鼠疫或出血热相关风险时需注意:对于有疫区接触史等高危情况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排查;生活方式中接触鼠类机会多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野外工作、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易有鼠类出没等)需加强防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鼠疫或出血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更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