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等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与骨代谢失衡、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临床表现,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等诊断,预防需从不同时期入手,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骨代谢失衡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骨重建过程中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逐渐占优势。例如,老年人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而破骨细胞活性相对较高,骨吸收增加,使得骨量逐渐丢失。
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加速骨量丢失。这是因为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而男性随着年龄增加,雄激素水平也会逐渐降低,同样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减少。
2.生活方式因素
营养方面: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矿化,导致骨量减少。例如,青少年时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量储备减少,增加成年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老年人钙吸收能力下降,若饮食中钙含量低,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此外,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对骨的形成和矿化也有重要作用。
运动因素:缺乏运动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运动可以通过机械应力刺激骨组织,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长期不运动的人,骨的应力刺激减少,骨重建过程受影响,骨量丢失加快。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快于正常活动的人群。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也可由腰背向两侧扩散。疼痛在站立或坐位时加重,仰卧或坐位时减轻,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骨痛。
2.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畸形,如驼背等。这是因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高度降低和畸形。
3.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椎体骨折可导致慢性疼痛、身高缩短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骨密度,可以了解骨量丢失的程度。T值是常用的判断指标,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且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2.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可能无明显异常,但一些特定指标如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等可以反映骨形成情况,尿钙、尿磷等可以反映骨吸收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和评估骨代谢状态。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方面
儿童及青少年期:保证充足的钙摄入,饮食中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来实现,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加骨量储备。
成年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等高危人群,可考虑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预防。
2.治疗方面
基础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钙剂的补充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需求合理选择,一般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800mg,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1000-1200mg;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每日800-1200IU。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有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等。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可以促进骨形成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进行评估和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时需要注意剂量的合理性,避免过量补充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要注意预防跌倒,因为轻微的跌倒就可能导致骨折,而骨折后又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病情。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加快,除了常规的补钙、补充维生素D和运动等措施外,需要密切关注骨密度变化,在医生评估下可考虑适当使用一些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骨质疏松相关的疼痛、骨折等可能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儿童:儿童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同时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避免儿童过早接触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保障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成年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