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常在饱餐、饮酒后发作,可向腰背部带状放射,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后腹痛多无缓解,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重症者发热较高且持续不退,不同人群表现不同;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多有黄疸,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重症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不同人群发生及预后有差异。
1.腹痛:
特点: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位于中上腹,也可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绞痛、钻痛或刀割样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耐受,重者难以忍受。
诱发因素:常在饱餐、饮酒后发作。疼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缓解疼痛,这是因为弯腰抱膝位可减轻胰腺周围组织的紧张,从而缓解疼痛刺激。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急性胰腺炎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有腹部疼痛不适等表现;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等因素,腹痛可能不如年轻人剧烈,但仍需高度重视。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腹痛表现的不同,但女性在妊娠期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腹痛表现可能会因妊娠状态而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妊娠情况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发生急性胰腺炎,且腹痛症状可能更典型,与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胰腺负担加重、胰液分泌异常等有关。
病史因素:有胆道疾病病史(如胆结石等)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能与胆道疾病发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2.恶心、呕吐:
表现: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
机制: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胰腺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较为突出,因为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炎症刺激更易引起胃肠道反应;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本身减退,恶心、呕吐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存在。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恶心、呕吐表现不同,但女性在妊娠相关的急性胰腺炎中,恶心、呕吐可能与妊娠反应有一定混淆,需仔细鉴别。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酒等生活方式可导致胰腺功能受损,在发生急性胰腺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明显。
病史因素: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因原有胃肠道基础疾病而加重或表现不典型。
3.发热:
特点: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可持续3-5天。若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热可较高,体温可达39℃以上,且持续不退。
机制:胰腺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吸收热,或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高热。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胰腺炎发热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大;老年人发热时,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可能较重。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发热表现不同,但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发生急性胰腺炎时,发热可能与生理状态相互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在发生急性胰腺炎时,发热等炎症反应可能更明显。
病史因素:有感染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时,发热可能与原有感染基础相互作用,加重病情。
4.黄疸:
表现:多见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胆总管下端因胰腺炎症水肿或胆道结石嵌顿等原因,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逆流进入血液引起黄疸。
年龄因素:儿童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黄疸,可能与儿童胆道系统解剖结构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老年人发生黄疸时,需警惕合并胆道其他病变的可能。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黄疸表现不同,但女性在妊娠期合并胆道疾病引发急性胰腺炎时,黄疸的诊断和处理需考虑妊娠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可增加胆道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黄疸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有胆道结石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时,黄疸更易出现,因为胆道结石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的常见原因。
5.低血压和休克:
表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胰腺坏死出血,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以及胰酶激活引起心肌抑制因子产生等多种因素导致。
年龄因素: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休克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因为儿童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发生休克时,因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预后可能更差。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休克表现不同,但女性在妊娠期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时,休克的处理需兼顾妊娠和胰腺炎的治疗,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增加,进而增加休克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时,发生休克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心血管基础疾病可影响机体对循环血容量不足的代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