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是发生在肌肉和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多部位,发病与肌肉劳损、寒冷潮湿环境、外伤、免疫因素等有关,有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药物治疗有休息、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需遵医嘱,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防潮。
发病原因
肌肉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过度的劳累等因素容易导致肌肉劳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颈部肌筋膜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腰部肌肉反复受力,易出现腰部肌筋膜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过度使用相关肌肉而发病,年龄较大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减弱,更易受劳损影响;女性可能因特殊的生理结构或工作生活中的姿势习惯等因素,也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使肌肉和筋膜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导致血管收缩、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比如在寒冷的冬季,长期在户外工作且保暖措施不当的人,患肌筋膜炎的风险增加。
外伤:急性的外伤,如扭伤、拉伤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会遗留慢性损伤,进而发展为肌筋膜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外伤后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在玩耍时的意外扭伤,成年人因运动损伤等,若处理不恰当,都可能引发肌筋膜炎。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累及肌肉和筋膜,引发肌筋膜炎。例如一些结缔组织病,其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肌肉和筋膜组织,导致炎症发生。
临床表现
疼痛:是肌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的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酸痛或刺痛等。疼痛具有局限性,在特定的肌肉或筋膜区域,按压时可出现疼痛点,即扳机点。例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在腰部特定的肌肉附着点按压时会有明显的疼痛。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哭闹、活动受限等;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可能会因激素变化等因素使疼痛略有不同。
肌肉紧张或痉挛:患病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的状态,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这会影响相应部位的活动功能,比如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肩部肌肉痉挛,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者相应部位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颈部肌筋膜炎患者颈部活动不灵活,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受限的程度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活动受限表现相对明显;老年人则可能因本身活动能力下降,在患病后活动受限情况更易被察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触摸肌肉和筋膜,寻找扳机点、肌肉紧张或痉挛等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肌筋膜炎。例如检查腰部时,按压腰部不同部位,观察患者的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肌筋膜炎相关体征。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肌肉和筋膜的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筋膜增厚、肌肉水肿等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肌肉、筋膜的细微结构变化,对于诊断肌筋膜炎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肌肉内的水肿、渗出等情况。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例如儿童进行MRI检查时要考虑辐射影响等问题,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治疗与康复
非药物治疗
休息:患病部位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相关肌肉,让肌肉和筋膜有恢复的机会。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促进身体恢复;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避免因休息不当影响康复。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和痉挛;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改善肌筋膜炎的症状。例如热敷可每天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按摩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用力不当加重损伤。不同年龄、体质的患者在物理治疗时需要调整相应的参数,如热敷的温度、按摩的力度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开具,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及选择合适药物。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例如伏案工作时保持脊柱正直,电脑屏幕高度合适;站立时挺胸收腹等。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都需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家长要引导其保持正确姿势,防止养成不良姿势习惯;上班族要定时调整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瑜伽等。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身体发育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老年人要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身体能承受为宜。
注意保暖防潮: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在寒冷季节要注意腰部、肩部等部位的保暖;在潮湿环境中工作或生活时,要采取防潮措施,如使用防潮垫等。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人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保暖防潮工作,例如在南方梅雨季节,要注意室内的防潮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