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运动或位置性错觉致空间关系反应失真的病症,由耳、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原因引起,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眩晕症的定义
眩晕症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涉及耳、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
二、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1.耳部疾病:
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常因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其发病机制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病理表现为膜迷路积水扩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等有关,耳石的异位改变了内耳的平衡感知。
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导致炎症。
2.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变: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易患,血管病变影响了脑部前庭相关区域的血液供应或神经传导。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可压迫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肿瘤的生长逐渐破坏前庭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其他:
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时脑部供血不足,高血压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影响前庭血液循环,心血管疾病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病。
眼部疾病:如眼肌麻痹等,可导致视觉输入与前庭感觉不协调,各年龄段均可因眼部病变出现此类情况。
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易出现,精神心理状态影响了前庭中枢的调节功能。
三、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呈旋转、摆动、浮沉等运动,持续时间不等,如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多较短,数秒至数十秒;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2.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因眩晕刺激前庭神经传导至呕吐中枢引起。
耳鸣、听力下降:梅尼埃病患者常出现,耳石症一般无听力下降,但可能有耳鸣。
平衡失调:患者行走或站立时不稳,容易摔倒,尤其在光线不足或复杂环境中更明显。
四、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如是否在特定头位改变时发作(提示耳石症可能),是否有耳鸣、听力变化等。
2.体格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冷热试验等,可评估前庭功能是否正常,如耳石症患者在变位试验时可诱发特征性眼震。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颅神经、肢体肌力、肌张力、反射等,以排除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可能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听力测试等,有助于诊断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有肿瘤、脑血管病变等,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有重要诊断价值。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前庭功能相关的血液标志物等,协助排查全身性疾病导致眩晕的可能。
五、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耳部疾病治疗:
耳石症:主要通过复位治疗,如Epley法、Semont法等,将移位的耳石复位,恢复内耳平衡。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等,间歇期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避免劳累等减少发作,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前庭神经炎:主要是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帮助恢复。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脑血管病变: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可考虑溶栓、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则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降颅压、手术等治疗。
颅内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等治疗措施。
其他疾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调整血压、心率等,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改善脑部供血。
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眩晕:针对焦虑症、抑郁症等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及药物辅助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治疗:可使用一些抗眩晕药物,如异丙嗪等,缓解眩晕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止吐治疗:对于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胃复安等,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六、特殊人群眩晕症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眩晕相对少见,多与耳部感染、先天性前庭发育异常等有关。儿童眩晕时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摔倒受伤,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在用药上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通过调整头位等简单方式尝试缓解,若需用药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眩晕原因多样,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老年人眩晕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快速体位改变,防止跌倒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在诊断和治疗中要充分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谨慎用药,首先要排查是否为良性原因引起,如体位性低血压等。要注意休息,避免因眩晕导致摔倒伤及胎儿,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和治疗手段。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现眩晕,高血压患者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是否因血压波动导致眩晕;糖尿病患者要考虑是否因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引起眩晕,在治疗眩晕时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不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