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区别
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腹泻病程2-4周内,常由感染、食物中毒等引起,表现为稀便等,需通过病史等诊断,治疗需休息、补液等;慢性腹泻病程超4周,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诊断需全面检查,治疗要针对病因并注重营养等支持,老年人患慢性腹泻更易有并发症需更关注相关维持。
一、定义与病程时长
1.急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4周以内的腹泻,起病较为急促,常由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肠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在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急性腹泻症状。
2.慢性腹泻:病程超过4周的腹泻,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肠道感染未彻底治愈、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关。比如,一些患者患溃疡性结肠炎后,腹泻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超过4周。
二、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腹泻
粪便性状:多为稀便、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数次至十余次。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粪便常呈蛋花汤样。
伴随症状: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这是因为感染导致机体的免疫反应,如细菌感染时,炎症介质释放可引起体温升高。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急性腹泻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较弱,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迅速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
2.慢性腹泻
粪便性状:粪便性状多样,可能为稀便、糊状便,也可能伴有黏液、脓血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多含有黏液脓血。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因为长期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儿童来说,会影响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腹痛,但疼痛程度相对急性腹泻可能较轻,且病程中症状时轻时重,如肠道肿瘤引起的慢性腹泻,除腹泻外,可能逐渐出现便血、腹部包块等表现。
三、病因差异
1.急性腹泻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病原体侵入肠道后,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急性腹泻。
非感染因素:食物中毒是常见原因之一,如食用含有毒蘑菇、变质海鲜等食物后,毒素刺激肠道引起腹泻;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泻药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腹泻,这是药物对肠道黏膜的直接刺激或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分泌功能所致。对于儿童来说,食用不洁食物导致急性腹泻的风险较高,因为儿童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
2.慢性腹泻
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但与肠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引起慢性腹泻。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全层,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出现慢性腹泻。肠道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从而引起慢性腹泻。
全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机体代谢,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的大便习惯可能发生改变,出现慢性腹泻。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患慢性腹泻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可能因肠道慢性炎症、甲状腺功能减退(部分老年人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代谢减慢,也可能引起肠道功能改变)等多种原因导致慢性腹泻,且老年人患慢性腹泻时,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急性腹泻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可疑的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有无接触过感染患者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过街边小摊的食物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等,判断是否有肠道炎症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检查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以评估有无脱水及脱水程度。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常可见较多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是否有病毒、细菌等感染,如通过核酸检测可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等。
2.慢性腹泻
病史采集:除了询问腹泻的具体情况外,还需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肠道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曾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体格检查:除腹部检查外,还需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如检查甲状腺情况,评估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等。对于老年人慢性腹泻患者,要全面评估其营养状况等。
实验室检查:除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外,还需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如检测甲状腺功能、血糖、肝肾功能等,以排查全身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还可能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对于诊断肠道炎症、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腹泻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脱水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例如,对于因急性腹泻导致轻度脱水的儿童患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按照说明书正确服用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病因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需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2.慢性腹泻
一般治疗:同样要注意休息和饮食调整,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存在吸收不良的患者,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方式,如采用少食多餐等方式。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控制甲状腺功能;肠道肿瘤患者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情况采取手术、化疗等相应治疗措施。对于老年人慢性腹泻患者,在治疗病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耐受能力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