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如何康复好呢
跟腱断裂康复分为急性期(术后0-6周)、亚急性期(术后6-12周)、慢性期(术后12周以后),各期有不同要点,康复中要遵循康复计划、注意疼痛管理、定期复查,需患者、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密切配合进行科学合理康复训练以促进跟腱良好恢复及恢复下肢功能。
一、跟腱断裂康复的分期及各期要点
(一)急性期康复(术后0-6周)
1.制动与抬高患肢
术后需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跟腱,保持踝关节于跖屈位(约10-20度),以促进跟腱愈合。同时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利于减轻肿胀,一般每天可抬高3-4次,每次15-30分钟,这有助于减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肿胀加重,影响跟腱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严格遵循制动要求,避免过早活动导致跟腱再断裂;对于老年人,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更要注意抬高患肢的频率和时间,促进肿胀消退。
2.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固定期间可进行非负重的足趾屈伸活动,每天3-4组,每组10-15次。通过足趾的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为后续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做准备。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久坐的患者,在急性期更要注重足趾的主动活动,因为久坐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足趾活动可改善这一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足趾活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足部感染的风险,因为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足部组织的健康。
3.等长收缩训练
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运动。例如,用力绷紧小腿肌肉,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等长收缩训练可维持肌肉力量,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可能存在不同的运动习惯和身体状况,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强度,但不能忽视该训练对维持肌肉功能的重要性;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心率变化,避免因肌肉收缩导致心率过快而加重心脏负担,可在训练前后监测心率,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二)亚急性期康复(术后6-12周)
1.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使用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器或自身重力辅助进行,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一般从背屈10-20度开始,逐步增加到背屈30-40度,跖屈从0度增加到40-50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由于关节柔韧性较好,可能相对容易增加活动度,但仍需谨慎;老年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逐步增加,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增加关节活动度时要考虑其日常活动对踝关节活动度的需求,以更好地恢复正常功能;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在增加活动度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2.渐进性负重训练
开始部分负重,可使用拐杖辅助,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比例。一般从体重的20%-30%开始,每周增加10%-15%,直至完全负重。渐进性负重训练有助于跟腱适应负重压力,促进跟腱的重塑和强度增加。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时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和力量分配,避免因重心掌握不好导致摔倒等意外;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在渐进性负重时要更加缓慢地增加负重比例,防止对跟腱造成过大压力,可结合饮食控制等方式辅助体重管理,以减轻跟腱负担。
3.本体感觉训练
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腿站立、平衡垫上的训练等。单腿站立可从3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1-2分钟,每天2-3次;在平衡垫上进行前后、左右移动的训练,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再次损伤。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患者在恢复本体感觉后可更好地适应运动中的平衡需求;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指导,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本体感觉的正常功能。
(三)慢性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1.力量训练
进行小腿肌肉的力量强化训练,如提踵训练。可分为负重提踵和不负重提踵,负重提踵可使用哑铃等器械,从1-2公斤开始,逐渐增加重量,每次提踵10-15次,每天3-4组;不负重提踵可在台阶上进行,脚跟悬空,然后抬起脚跟,每次10-15次,每天3-4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小腿肌肉力量,更好地保护跟腱,恢复下肢的运动功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重量和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疲劳或跟腱损伤复发;对于有运动损伤史的患者,要根据既往损伤情况调整力量训练的方案,确保在安全范围内逐步提高力量。
2.平衡与协调训练
进一步加强平衡和协调训练,可进行复杂的平衡训练,如在不同不稳定表面上行走、进行球类运动模拟训练等。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在日常活动和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在平衡与协调训练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练习来适应不同的平衡挑战;对于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平衡与协调训练要特别谨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因平衡能力差导致跌倒引发其他并发症。
3.功能性训练
开始进行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动作,如上下楼梯、慢跑、跳跃等训练。从慢速、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速度和强度。功能性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和运动领域。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患者在功能性训练中要逐步恢复到以前的运动水平,同时注意运动中的防护;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病史,在进行功能性训练时要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而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二、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一)遵循康复计划
患者要严格按照康复治疗师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不可自行增减训练强度和时间。因为每个患者跟腱断裂的程度、手术情况以及自身身体状况不同,康复计划是根据个体情况定制的,随意更改可能导致康复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例如,有些患者急于恢复而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跟腱再次损伤;而有些患者过于保守,训练不足则会影响跟腱功能的恢复。
(二)注意疼痛管理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疼痛要及时告知医生和康复治疗师。轻度疼痛可能是正常的训练反应,但如果疼痛剧烈或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存在问题,如跟腱再次损伤、感染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明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训练后的反应;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要注意根据其主诉和表现来判断疼痛的原因,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三)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通过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了解跟腱愈合情况。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需要进行复查,医生可根据跟腱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定期复查更为重要,因为糖尿病可能影响跟腱的愈合和康复过程,通过复查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总之,跟腱断裂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密切配合,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并注意康复过程中的各种事项,以促进跟腱的良好恢复,最大程度地恢复下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