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晚睡可能导致睡眠障碍,且是引发慢性睡眠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人体存在昼夜节律,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调控,与光照、激素分泌等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夜晚褪黑素分泌增加促进睡眠,早晨皮质醇升高唤醒身体,形成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长期晚睡会打破这一节律,导致生物钟紊乱,褪黑素分泌延迟或减少,入睡时间被迫延后,而如果因工作、学习等需早起,会造成总睡眠时间不足,或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随着时间推移,身体难以建立稳定的睡眠启动机制,即使想早睡也可能无法顺利入眠,形成“越晚越精神”的恶性循环,进而发展为慢性失眠。
此外,长期晚睡还会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深睡眠比例减少、浅睡眠增多,使睡眠质量下降,进一步加重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这些不适又可能反向加剧对睡眠的焦虑,形成神经-心理层面的睡眠障碍。临床中,长期晚睡引发的睡眠障碍多表现为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甚至伴随日间功能受损,如果持续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失眠障碍。
因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晚睡,是维持正常睡眠功能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