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怎么形成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形成与传播途径、自身特性及宿主因素相关,传播途径有口-口和粪-口,自身有螺旋形态利于运动定植且产尿素酶中和胃酸,宿主方面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感染风险,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及胃部基础疾病者易感染。
传播途径
口-口传播:这是幽门螺杆菌重要的传播方式。例如,共用餐具、水杯等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研究发现,在家庭中,如果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与共用餐具等密切相关。另外,深度接吻也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因为唾液中可能含有幽门螺杆菌。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通过口腔摄入而感染。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未得到有效净化的地区,由于食用了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容易引发感染。
幽门螺杆菌自身特性
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的特殊形态,这种形态使其能够在胃内黏稠的环境中灵活运动,有助于其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到达胃黏膜上皮细胞定居。其产生的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氨能够中和胃酸,为幽门螺杆菌在酸性的胃环境中营造适宜的生存微环境,使其能够在胃内长期定植。
宿主因素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且一旦感染,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持续携带。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儿童的生活习惯,如可能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等)增加了感染风险。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衰退等因素,也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且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隐匿,不易早期发现。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风险。例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其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使得幽门螺杆菌更容易定植。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酗酒则可能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创造条件。
病史: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其胃黏膜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幽门螺杆菌更容易在受损的胃黏膜上定植。因为受损的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无法有效抵御幽门螺杆菌的侵袭,从而增加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而且感染后也更难自行清除幽门螺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