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提供适宜环境、体位和喂养护理)、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和出血情况)、并发症预防及护理(颅内压增高护理和感染预防),并提示要细心护理新生儿,关注各方面变化,注意保暖和喂养安全以促其恢复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温度适宜(22~26℃)、湿度适中(55%~65%)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因为不良环境可能加重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情,影响恢复。
2.体位护理:将新生儿头肩部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头正中位,避免头偏向一侧,防止气道梗阻。
3.喂养护理:根据新生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早产儿或病情较重者可能需暂禁食,病情稳定后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咳,防止加重颅内出血风险,同时保证营养供给以促进恢复。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颅内出血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生命体征波动,如体温异常可能提示感染等并发症,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可能与颅内压变化相关。
2.神经系统观察:观察新生儿的意识状态、前囟张力、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情况。前囟张力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意识改变、瞳孔不等大等可能是脑疝的先兆表现,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3.出血情况观察: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的出血点,记录呕吐物及大小便的颜色、性状等,了解出血有无继续加重。
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颅内压增高护理:保持新生儿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频繁搬动、吸痰等操作要轻柔。遵医嘱使用降颅压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2.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脐部、皮肤黏膜等部位要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颅内出血病情。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身体较为脆弱,家长及医护人员要格外细心护理。要严格按照上述护理要求进行操作,密切关注新生儿各方面情况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新生儿受凉,因为寒冷可能导致新生儿应激反应,影响病情。另外,喂养时要特别小心,防止呛奶等情况发生,确保新生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护理,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