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癌症,属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40%-50%。从病理看起源胶质细胞,浸润性生长,按WHO分Ⅰ-Ⅳ级。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有遗传和环境等相关因素。儿童患胶质瘤症状表现不典型,治疗需兼顾;成人依级别部位有不同表现,综合制定治疗方案;有既往病史等特殊人群患癌风险高,需重视定期检查。
胶质瘤的病理特征
从病理角度看,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脑内起到支持、营养神经元等重要作用。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它不像良性肿瘤那样有清晰的边界,会像树根一样向周围脑组织浸润性生长,这就导致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干净,术后容易复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Ⅲ级和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生长速度快;Ⅰ级和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但也有恶变倾向。
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目前对于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些相关因素被研究发现。例如,遗传因素在部分胶质瘤的发生中起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增加患胶质瘤的风险,像IDH基因等的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另外,环境因素也可能有一定影响,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等)、放射性物质暴露等可能会增加患胶质瘤的几率。
不同人群患胶质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患胶质瘤时,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由于儿童颅缝未闭合等生理特点,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更易出现呕吐、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而且儿童胶质瘤的病理类型也有其特点,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考虑,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兼顾肿瘤的控制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功能的保护。
成人:成人患胶质瘤后,根据不同的级别和部位会有相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出现癫痫发作、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等。在治疗上,一般会根据胶质瘤的分级、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往往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而低级别胶质瘤也需要密切随访,因为有恶变可能。
有既往病史人群:如果既往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史或者有家族肿瘤病史等特殊人群,患胶质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需要更加重视定期的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胶质瘤病变。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