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
肾小球肾炎出现蛋白尿主要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包括分子屏障破坏和电荷屏障受损)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及有不同情况的患者在临床处理时需考虑特殊性,儿童病因多与感染相关、女性自身免疫相关肾小球肾炎发病率较高、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有基础病史者蛋白尿受基础疾病协同影响。
一、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
肾小球滤过屏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其具有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当肾小球肾炎发生时,炎症等因素可导致滤过屏障受损。
分子屏障破坏: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屏障能限制大分子蛋白质通过。例如,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基底膜的结构被破坏,孔径增大,原本不能通过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等就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原尿,从而导致蛋白尿产生。研究表明,多种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相关成分发生改变,使得其对蛋白质的滤过选择性降低。
电荷屏障受损:肾小球滤过膜各层含有负电荷,主要起排斥带负电荷蛋白质的作用。在肾小球肾炎时,电荷屏障受到破坏,原本被负电荷排斥的带负电荷的白蛋白等更容易通过滤过膜进入原尿。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上的负电荷成分减少,使得白蛋白等蛋白质的滤过增加。
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够重吸收原尿中绝大部分的蛋白质等物质。当肾小球肾炎合并肾小管损伤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
肾小管的特定转运蛋白等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其对原尿中蛋白质的重吸收能力下降。例如,在某些类型的肾小球肾炎中,炎症介质等可影响肾小管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使得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少,进而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出现蛋白尿。
不同年龄、性别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的机制基本相同,但在临床处理时需考虑其特殊性。对于儿童患者,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更为相关,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等;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一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等情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性别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加重肾小球肾炎的病情,导致蛋白尿持续存在或加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引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其蛋白尿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协同影响,在治疗蛋白尿的同时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