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史采集。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头颅MRI对软组织结构显示更清晰;病史采集需询问颅脑外伤史、其他部位感染史、免疫功能低下情况等,综合各方面判断颅内感染及相关情况
一、临床表现评估
颅内感染患者常出现发热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还会有头痛表现,程度可轻可重,婴幼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这在病情较重时较为常见;另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颅高压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能升高,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增多,一般细菌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等。通过脑脊液常规检查能初步判断是细菌性、病毒性等不同类型的感染倾向。
生化检查:蛋白质含量通常会升高,糖含量可能降低(常见于细菌性感染),氯化物含量也可能有异常变化等,这些生化指标的改变有助于辅助判断颅内感染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涂片革兰染色查找细菌,还能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具体的病原体,如细菌培养若培养出特定致病菌就能确定是相应细菌导致的颅内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发现颅内有水肿、脓肿等改变,对于判断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有一定帮助,能初步了解颅内结构的大致情况。
在儿童中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带来的潜在风险。
2.头颅MRI
相比CT,MRI对颅内软组织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早发现颅内感染导致的细微改变,如早期的脑膜强化等情况,对于诊断颅内感染尤其是一些早期不典型的病例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婴幼儿等不配合检查的特殊人群,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进行MRI检查,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相关情况。
四、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很重要,包括近期是否有颅脑外伤史,因为颅脑外伤可能导致细菌等病原体进入颅内引发感染;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史,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其他部位的感染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导致颅内感染;是否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发生颅内感染等。通过全面的病史采集,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以及明确颅内感染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