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概述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消化性溃疡严重并发症,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胃酸分泌过多;临床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并迅速波及全腹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由Hp感染引起,Hp感染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溃疡发生,进而可能穿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Hp的概率有所不同,生活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溃疡穿孔的风险更高。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易引发溃疡,增加穿孔风险。不同年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NSAIDs等药物更易出现黏膜损伤相关问题。
胃酸分泌过多: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十二指肠黏膜自身消化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胃酸分泌过多会加重黏膜损伤,促使溃疡发展至穿孔。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胃酸分泌,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群胃酸分泌易失调。
临床表现:
症状: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迅速波及全腹。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典型症状。
体征:患者呈强迫体位,仰卧,不敢翻动,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
病史与症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并迅速扩散。
体格检查:上述典型的腹部体征。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是诊断穿孔的重要依据;腹部B超可发现腹腔内游离积液;CT检查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能更清晰显示腹腔内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因身体特点,影像学表现可能有细微差异,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
腹腔穿刺:若穿刺抽出黄色、浑浊、含胆汁或食物残渣的液体,可确诊。
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症状体征较轻的空腹小穿孔。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应用抗生素等。但非手术治疗有穿孔复发等风险,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手术治疗:对于穿孔较大、伴有出血、幽门梗阻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单纯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等。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若延误治疗可导致严重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术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