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表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定量常>3.5g,是诊断依据之一,可致低蛋白血症等;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会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水肿多从下肢始呈可凹性,因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高脂血症以高胆固醇为主,与肝脏合成及脂蛋白分解代谢有关,这些表现均影响患者健康及与并发症等密切相关。
一、大量蛋白尿
1.表现及机制: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大于3.5g。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受损,致使大量血浆蛋白漏出。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的高发人群,儿童出现大量蛋白尿时,可能会因蛋白质丢失过多而影响生长发育,这与儿童处于生长旺盛期,对蛋白质需求较大相关;在生活方式方面,若儿童存在感染等情况,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导致蛋白尿进一步增多。
2.意义:大量蛋白尿是诊断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的重要依据之一,持续大量蛋白尿会导致低蛋白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低蛋白血症
1.表现及机制:由于大量蛋白尿丢失蛋白质,患者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以及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是导致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对于成年患者,低蛋白血症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乏力、水肿等症状;而儿童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影响其体格和智力发育,因为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病史角度,如果患者有既往肾脏疾病史,可能更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的加重。
2.意义:低蛋白血症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水肿、免疫功能低下等,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三、水肿
1.表现及机制:水肿是常见表现,多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呈可凹性水肿。主要是因为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不同年龄患者水肿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水肿可能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水肿时皮肤改变可能更易被察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卧床的患者水肿可能会加重,因为活动减少会影响体液的重新分布。
2.意义:水肿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
四、高脂血症
1.表现及机制:患者常出现高脂血症,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其发生机制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有关。对于成年患者,高脂血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儿童患者长期高脂血症可能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对其远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年龄因素考虑,儿童的脂质代谢系统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而出现高脂血症。
2.意义:高脂血症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之一,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会增加患者的远期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