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主要分为5期,Ⅰ期为高滤过状态,GFR升高,结构无明显改变;Ⅱ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正常;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UAER持续在20-200μg/min等,肾小球有病变;Ⅳ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UAER>200μg/min等,肾功能减退;Ⅴ期为肾衰竭期,GFR明显下降,需肾脏替代治疗,各期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糖尿病肾病分期
糖尿病肾病主要分为5期,:
Ⅰ期:此期肾脏处于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可达正常高限或高于正常。这一阶段肾脏的结构通常无明显形态学改变,主要与糖尿病初期高血糖刺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滤过增加有关。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出现,但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早进入该期;性别差异在此期不显著;生活方式上,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高滤过状态;病史方面,糖尿病病程较短时就可能出现。
Ⅱ期:肾小球基底膜开始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可在运动、应激等情况下暂时升高。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但临床上常规尿蛋白检测可能为阴性。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此期需要密切监测尿蛋白情况,因为长期高血糖可能逐渐损伤肾脏结构;成年糖尿病患者也需关注血糖控制对基底膜的影响;生活方式上,保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延缓基底膜进一步增厚;病史方面,糖尿病病程有所延长时可能进入该期。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已出现结节性和弥漫性病变。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对更易进入此期,因为随着病程延长,肾脏损伤逐渐积累;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上,高血糖、高血压等会加速微量白蛋白尿的进展,所以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很重要;病史方面,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发展到该期。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UAER>200μg/min(或>300mg/24h),尿蛋白逐渐增多,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血肌酐升高,血压多升高。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硬化等明显病变。儿童糖尿病患者若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差,也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表现;成年患者中,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血压控制不佳者易进入该期;生活方式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需要积极调整;病史方面,糖尿病病程较长且并发症较多时易发展到该期。
Ⅴ期:肾衰竭期,GFR明显下降,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如贫血、电解质紊乱等,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在病程晚期都可能进入此期,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肾衰竭,病情更为复杂;性别差异在此期不占主导;生活方式对肾衰竭期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良好的生活护理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病史方面,糖尿病病程很长且肾脏损伤严重时会进入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