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有几种分型
慢性肾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常见,与感染等有关)、膜性肾病(中老年人好发,男性相对多,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各年龄段可发生,男性稍多,与遗传免疫等有关)、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继发性包括狼疮性肾炎(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糖尿病肾病(继发于糖尿病,好发于病程较长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大)、高血压肾损害(继发于长期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者易发生)。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免疫病理检查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常见,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显著差异,但感染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发病,有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病理显示IgG和C3呈颗粒样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多见,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生活中接触某些可能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膜性肾病的发生。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局灶性玻璃样变和硬化,免疫病理显示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肾脏健康状况。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免疫病理常见IgG和C3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免疫相关机制有关,感染等诱发免疫反应的情况可能促使发病。
继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狼疮性肾炎: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表现为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呈现“满堂亮”特征。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等因素会影响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肾脏情况。
糖尿病肾病:继发于糖尿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随后出现蛋白尿等表现,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好发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严格差异,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极大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肾损害:继发于长期高血压,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性硬化等。长期高血压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若血压控制不佳,都有发生高血压肾损害的风险,高血压病程较长且控制不理想的人群需警惕慢性肾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