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能怎么办
慢性肾炎的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控制)、药物治疗(降压药物和利尿药物)、并发症防治(贫血防治和骨代谢异常防治)以及定期随访(肾功能监测和尿蛋白监测)。一般治疗中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等并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用ACEI、ARB降压及利尿药物;并发症防治针对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等;定期随访监测肾功能和尿蛋白以调整治疗。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人每天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以鸡蛋、牛奶、瘦肉等动物蛋白为主,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减少水的摄入,避免水肿加重。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还需限制钠盐摄入至每日3克以下。此外,要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发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肾脏损伤。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导致慢性肾炎病情复发或加重。
基础疾病控制:如果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加速肾功能恶化。一般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肾炎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等合理范围,以减少高血糖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二、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常用的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卡托普利属于ACEI类药物,缬沙坦属于ARB类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钾升高、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利尿药物:当患者出现水肿时,可使用利尿药物,如氢氯噻嗪等。但使用利尿药物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三、并发症防治
贫血防治: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容易出现肾性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同时补充铁剂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根据情况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骨代谢异常防治: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钙磷代谢紊乱和维生素D缺乏,导致肾性骨病。需要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进行防治。例如,碳酸钙可用于补充钙剂,骨化三醇属于活性维生素D类药物。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钙、血磷等指标。
四、定期随访
肾功能监测:慢性肾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通过监测肾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肾功能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与肾功能指标的关系,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对肾功能变化更为敏感。
尿蛋白监测:定期监测尿蛋白情况,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如果尿蛋白持续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