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睡前进食和特定食物、体位调整);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受体拮抗剂;特殊人群中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及有严重并发症者,手术有适用情况和风险。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肥胖患者,应合理控制体重,因为肥胖可能会增加腹压,导致胃酸反流加重食管炎。例如,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内。
避免睡前吃东西,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建议至少2~3小时后再休息,这样可以减少夜间胃酸反流的机会。
避免食用会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等,这些食物可能会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从而导致胃酸反流进入食管引发食管炎。
2.体位调整: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这对夜间有反流症状的患者尤其有效。
二、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
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食管炎的常用药物。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减少胃酸的分泌量,从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常见的有奥美拉唑等,其作用机制是与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结合,使该酶失去活性,进而抑制胃酸分泌。
2.H受体拮抗剂:
如雷尼替丁等,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轻至中度食管炎患者。它可以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但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度一般弱于质子泵抑制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食管炎相对较少见,多与感染、先天因素等有关。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等。若需用药,应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且用药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2.孕妇:孕妇患食管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首先尝试生活方式调整,如无法缓解再考虑药物治疗。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在产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共同指导下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食管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与治疗食管炎的药物合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剂量需要适当调整,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四、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是抗反流手术,通过重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防止胃酸反流。例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将胃底部分折叠包绕食管下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
2.手术风险: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气胸等,但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