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什么引起的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感染因素相关,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病因,多在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后发病,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等引发炎症;其他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也可引发,不同病原体感染机制有别,且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及受影响情况不同,如儿童更易患链球菌感染相关肾炎,患病毒性疾病者、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受其他病原体感染引发肾炎,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及病情监测。
一、感染因素
(一)链球菌感染
1.发病机制: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多发生于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后。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一系列症状。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80%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有前期链球菌感染病史,通过检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抗体可辅助诊断。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更为常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日常生活中,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链球菌感染的机会,从而提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对于儿童而言,活泼好动,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易接触到链球菌,需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对于成年人,若有长期劳累、免疫力相对较低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二、其他病原体感染
(一)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及机制: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直接侵袭肾小球细胞,或者通过免疫反应介导肾小球损伤。例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炎,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肾小球炎症。不同病毒感染引发肾炎的具体机制有所差异,但均与免疫反应异常激活相关。
2.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患有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肾损伤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在生活方式上,这类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以维持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情进展风险。儿童感染相关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加强临床观察。
(二)细菌、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
1.发病情况:除链球菌外,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等感染也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但相对少见。其发病机制类似,即病原体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炎症。例如,肺炎双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波及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2.不同人群差异: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感染其他病原体后更易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机体清除病原体及应对免疫反应的能力减弱;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增加了感染后引发肾炎的风险。在生活方式上,这类人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