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临床表现有反复尿路刺激症状、非特异性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尿、血尿等,肾功能检查早期可能无损害,后期有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减退,影像学检查超声、静脉肾盂造影、CT等可发现肾脏结构异常改变,需结合详细病史和全面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来明确诊断并制定方案。
一、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也可表现为间歇性低热、腰酸、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病情隐匿,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存在尿液异常及肾脏结构改变。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易患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患者可能除尿路刺激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慢性肾盂肾炎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影响身体代谢及生长有关。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水过少、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进而增加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病几率;有泌尿系统结石、梗阻等病史的患者,发生慢性肾盂肾炎的可能性也较高,因为结石、梗阻等因素会影响尿液正常排出,利于细菌滋生繁殖。
二、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尿蛋白一般为微量~轻度增多,若尿蛋白>1g/d,需考虑其他肾脏疾病可能。尿中可找到白细胞管型,这对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因为白细胞管型提示炎症累及肾脏间质。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但需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如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不足、近期使用过抗生素等可能导致假阴性;标本污染等可导致假阳性。对于反复复发或慢性迁延的患者,可进行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有助于慢性肾盂肾炎诊断,因抗体包裹细菌多见于肾盂肾炎,而膀胱炎时多为阴性。
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无明显肾功能损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减退,如尿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后期可出现肾小球功能受损,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不同年龄患者肾功能储备不同,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储备较好,肾功能受损时可能较成年人更早出现明显症状;老年人肾功能本身呈生理性减退,慢性肾盂肾炎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可能更易被忽视,需更密切监测。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脏可出现双侧或单侧肾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肾盂肾盏变形等改变。但超声检查对早期病变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静脉肾盂造影(IVP):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部分患者有肾皮质瘢痕形成。这是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的重要影像学依据之一,能较好地显示肾脏结构的异常改变,但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该检查,因为造影剂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
CT检查:也可发现肾脏瘢痕、肾盂肾盏变形等改变,有助于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尤其是螺旋CT的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结构细节。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需综合上述多方面因素,医生要结合患者详细病史、全面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及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