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诊断基于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3.5g)、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全身性,常见眼睑、下肢等,严重有胸水、腹水等)、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发现大量蛋白尿等)、血生化检查(有低蛋白血症等及肾功能指标异常)、肾活检病理检查(不典型等病例需此明确病因、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不同病理类型治疗反应和预后不同)。
临床表现
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这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主要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使得原本不能通过或很少通过滤过膜的大分子蛋白质大量漏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大量蛋白尿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儿童中,由于其肾脏的生理特点,可能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更细致的评估,比如儿童的正常尿蛋白排泄量相对成人较低,但一旦超过3.5g/24h同样符合大量蛋白尿的诊断标准。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大量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过多,同时肝脏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往往不能完全代偿,从而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会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水肿等,在不同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儿童中,低蛋白血症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蛋白质是儿童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需要特别关注。
水肿:可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等。水肿的发生与低蛋白血症导致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关,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但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来说,水肿是普遍存在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水肿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组织间隙相对疏松,更容易发生液体潴留。
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其发生机制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有关。高脂血症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的患者,可能会加重高脂血症的程度,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控制高脂血症有一定帮助。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除了发现大量蛋白尿外,还可能伴有血尿等情况,血尿的出现可能提示同时存在肾小球的炎症等病变。在不同性别中,尿常规的表现并无特异性差异,但儿童患者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标本的采集,确保结果准确。
血生化检查:除了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外,还可能出现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异常,如肌酐、尿素氮等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升高,反映肾功能受损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如既往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血生化检查对于评估肾病综合征对肾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或者需要明确病因、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类型,如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在治疗反应和预后上有所不同。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而膜性肾病在中老年患者中相对多见,治疗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