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多方面临床特征,一般表现有意识改变(如激惹、嗜睡等)和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暂停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惊厥;眼部表现有瞳孔改变(如不等大等)、凝视;肌张力可出现增高或减低情况,且不同日龄、不同类型出血及有相关病史的新生儿在各表现上可能有不同特点。
一、一般表现
意识改变:常见激惹、过度兴奋或嗜睡、昏迷等不同意识状态改变。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等相关,出血影响脑组织正常功能及神经传导,进而导致意识层面的变化。例如,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激惹,而大量出血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这与新生儿脑组织对出血耐受性差有关,且不同日龄的新生儿对出血的反应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足月儿和早产儿在意识改变的表现及进程上可能存在一定区别。
呼吸改变:可出现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颅内出血影响呼吸中枢及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异常。如呼吸中枢受出血灶刺激或压迫时,会出现呼吸增快,而当出血严重影响呼吸中枢功能时则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相对更不完善,发生呼吸改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可能相对更高,病史中有早产因素的新生儿更需密切关注呼吸状况。
二、颅内压增高表现
前囟隆起:新生儿前囟未闭,颅内出血后颅内压升高可使前囟饱满、隆起。这是因为颅内空间相对固定,出血导致颅内容积增加,压力传导使前囟向外膨出,是颅内压增高较典型的体征之一,不同日龄新生儿前囟大小和紧张度不同,早产儿前囟更大更软,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隆起表现可能有其特点,需结合日龄等综合判断。
惊厥:约有1/3-1/2的患儿出现惊厥,多为局灶性或多灶性、阵发性惊厥,或眨眼、呼吸不规则、面肌抽动等轻微惊厥表现。颅内出血刺激脑组织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新生儿大脑皮层兴奋性高,对出血刺激更敏感,惊厥表现多样与出血部位累及皮层或皮层下结构有关,有围生期缺氧病史的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后更易出现惊厥,因为缺氧本身也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异常放电。
三、眼部表现
瞳孔改变: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颅内出血导致颅内结构移位,压迫动眼神经等相关结构,引起瞳孔形态和对光反射异常,如一侧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时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这是病情危急的重要信号,不同病因导致的颅内出血在瞳孔改变上可能有相似性,但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更有意义,早产儿发生脑疝时瞳孔改变可能不典型,需细致观察。
凝视:双眼凝视固定方向,多因出血累及视路相关结构。新生儿脑组织出血后影响视觉传导通路,导致凝视表现,这提示颅内出血部位可能涉及视皮层或其传导纤维,对于有宫内感染病史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合并凝视异常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感染可影响脑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
四、肌张力改变
增高或减低:早期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随后可能出现肌张力减低。出血影响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功能,出血初期脑组织应激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随着病情进展,脑组织损伤加重则肌张力减低,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在肌张力改变上可能有不同特点,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肌张力改变的观察和判断需更谨慎,需结合出生体重等因素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