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造影剂肾病,需评估患者风险,对需造影检查者充分水化,优化造影剂使用(用低、等渗且避免高渗),控制造影剂剂量,还需关注特殊人群如糖尿病、老年、儿童患者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保障安全。
一、评估患者风险
1.首先要评估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基础肾功能状况,若患者本身存在慢性肾脏病,尤其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较高;另外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是造影剂肾病的高危人群;还有脱水状态的患者,由于造影剂需要通过肾脏排泄,脱水会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增加造影剂肾病发生风险。
二、充分水化
1.对于需要进行造影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12小时左右开始口服或静脉给予等渗盐水进行水化。一般成人可以按照1ml/(kg·h)的速度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在造影前3-12小时开始,造影前1小时仍需继续维持水化,使患者保持充足的尿量,这样可以通过增加尿量来稀释造影剂,减少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浓度,从而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水化速度,避免过快水化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心脏功能可能相对较弱,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来调整水化速度;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水化量,一般也是给予等渗盐水静脉输注,速度要适中,避免因水化不当引起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三、优化造影剂使用
1.尽量使用低、等渗造影剂而非高渗造影剂,因为大量研究表明低、等渗造影剂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例如相关研究显示,使用低渗或等渗造影剂的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高渗造影剂的患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优先选择低、等渗造影剂。
四、控制造影剂剂量
1.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控制造影剂的使用剂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造影检查。如果可以通过其他检查手段明确病情,应尽量避免使用造影剂。对于已经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权衡造影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风险,精准计算造影剂的使用量,以最小的剂量达到诊断目的,从而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几率。
五、关注特殊人群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出现肾脏病变,在进行造影检查时更要严格遵循上述预防措施。在水化方面要确保足够的液体摄入,但要注意避免因过度水化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在造影剂选择上要坚决选用低、等渗造影剂,并且密切监测血糖和肾功能变化,因为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更易出现肾功能恶化等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和心肺功能减退,在水化时要密切观察心肺功能,防止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在选择造影剂和控制剂量时要更加谨慎,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老年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时的安全。
3.儿童患者:儿童进行造影检查时,预防造影剂肾病同样重要。水化时要精确计算液体量,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和速度,避免过量或不足。在造影剂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低、等渗造影剂,并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尿量、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儿童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造影剂肾病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