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产生与肾小球电荷屏障受损、机械屏障破坏、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有关。电荷屏障受损致带负电荷蛋白易入原尿;机械屏障破坏使大分子蛋白能过滤过膜;肾小管重吸收障碍致蛋白不能有效重吸收;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加重滤过负担使蛋白滤过增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生理状况差异,对蛋白尿产生影响不同。
一、肾小球电荷屏障受损
1.电荷屏障的构成与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存在电荷屏障,主要由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等结构上的阴离子成分构成,其作用是阻止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白蛋白等蛋白质因带负电荷而被电荷屏障阻挡。当各种致病因素(如免疫复合物沉积、感染等)导致电荷屏障受损时,原本被阻挡的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就容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原尿,从而导致蛋白尿产生。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肾病中,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电荷屏障相关成分,使电荷屏障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蛋白尿。
二、肾小球机械屏障破坏
1.机械屏障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主要由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孔径等结构组成,正常情况下可以限制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通过。当肾小球受到损伤时,如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孔径增大或滤过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原本不能通过的较大分子的蛋白质等也能通过滤过膜进入原尿,导致蛋白尿。比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使机械屏障功能失常,大量蛋白质漏出形成蛋白尿。像一些遗传性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异常,机械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出现蛋白尿的表现。
三、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1.肾小管重吸收的机制: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原尿中蛋白质等物质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原尿中少量的小分子蛋白质会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分解代谢。当肾小管受到损伤时,其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就不能有效地将原尿中的蛋白质重吸收,从而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蛋白尿。例如,某些药物中毒、肾小管间质疾病等可损伤肾小管,影响其重吸收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肾小管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蛋白尿;老年患者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也可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因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的蛋白尿。
四、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
1.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当患者存在一些情况导致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机体为了维持胶体渗透压,会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调节机制使肾小球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这种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会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负担,使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出现蛋白尿。例如,一些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就容易出现这种高灌注、高滤过的情况,进而使蛋白尿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面对这种血流动力学改变时,由于生理状况的差异,对蛋白尿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对其肾小球的损伤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也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蛋白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