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
肾小球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常由感染诱发,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病理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休息对症为主;慢性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起病隐匿,病理类型多样,晚期有肾功能减退等,治疗需控血压、减尿蛋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情况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略多,常因链球菌等感染诱发,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病史,起病较急。
2.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起病缓慢、隐匿,病因多样,常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表现为血尿(可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水肿(多为晨起眼睑、颜面水肿)、高血压,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起病初期患者血清补体C3下降,8周内渐恢复正常。
2.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病情迁延,肾功能逐渐减退,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三、病理特点
1.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2.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表现各异,晚期多发展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治疗感染灶,一般不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经积极对症处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转为慢性。
2.慢性肾小球肾炎: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止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药物,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当肾功能不全进展至尿毒症期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急性肾小球肾炎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治疗时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儿童患者要定期评估肾功能及生长指标,治疗中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水肿时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降压、护肾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血压、血糖变化,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老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过程可能较慢,要加强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出现肾小球肾炎需特别谨慎,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期患者要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慢性肾小球肾炎妊娠期患者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压,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