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尿蛋白高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体位影响致回心血量减少等及血液稀释致尿蛋白浓度相对降低;病理性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伴血压升高等表现)、肾脏疾病(原发性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尿路感染、糖尿病肾病等,需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同时注意休息、定期产检。
一、生理性因素
1.体位影响:孕妇长时间采取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肾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出现尿蛋白轻度升高的情况。一般改变体位后再复查,尿蛋白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在孕中晚期较为常见,与孕妇的体位变化密切相关,因为孕中晚期子宫增大明显,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作用更显著。
2.血液稀释:孕期孕妇血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尿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可能会出现尿蛋白检测结果偏高的假象。正常妊娠时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平均增加1500ml,其中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使血液稀释。
二、病理性因素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发病机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孕妇尿蛋白高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胎盘浅着床、免疫调节异常、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痉挛,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滤过增加,从而出现尿蛋白升高。
临床表现:除了尿蛋白高外,还常伴有血压升高、水肿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头痛、眼花、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不同类型,子痫前期又分为轻度和重度,重度子痫前期尿蛋白往往≥2.0g/24h或随机尿蛋白≥(+)。
2.肾脏疾病
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孕前就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孕妇,孕期肾脏负担加重,病情可能会加重,出现尿蛋白升高。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蛋白质漏出增加。
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孕妇,孕期病情可能活动,累及肾脏时出现尿蛋白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可攻击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小球损伤,尿蛋白漏出。
3.其他病理性因素
尿路感染:孕妇发生尿路感染时,炎症刺激泌尿系统,可能会出现尿蛋白升高的情况。同时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孕期由于女性尿道短而宽,且受增大子宫的压迫,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糖尿病肾病: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孕期可能会并发糖尿病肾病,出现尿蛋白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高滤过、微循环障碍、细胞因子作用等有关,长期高血糖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蛋白质漏出。
孕妇尿蛋白高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血压监测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尿蛋白及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