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引起的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70%,与血管壁先天缺陷、后天不良生活方式及年龄增长致血管弹性下降等有关;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因胚胎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多见于年轻人,海绵状血管瘤由薄壁血管组成的异常血管团;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长期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硬化,血压波动易引发;其他病因有烟雾病、血液系统疾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不同人群需针对性预防,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一、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70%。动脉瘤多因血管壁先天性缺陷及后天因素作用,致使局部血管壁薄弱、膨出形成。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年龄增长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均会增加动脉瘤形成及破裂风险。老年人血管硬化,血管壁韧性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长期大量吸烟人群,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瘤发生发展。过度饮酒会引起血压波动,增加动脉瘤破裂几率。此外,有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病史人群,遗传因素使发病风险上升。
二、脑血管畸形
1.动静脉畸形: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组成,缺乏正常毛细血管床,动静脉之间直接沟通。多见于年轻人,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10%15%。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血管发育过程中出现紊乱,导致畸形血管团形成。此类血管壁结构薄弱,容易破裂出血。
2.海绵状血管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血管间无正常脑组织。虽然破裂出血风险相对低于动静脉畸形,但也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血压急剧波动时,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可破入蛛网膜下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较高。若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且未有效控制,脑血管承受压力增大,易引发破裂。
四、其他病因
1.烟雾病: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由于异常血管网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儿童和青壮年中相对多见。
2.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会影响血液凝固机制,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倾向,可能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颅内肿瘤:部分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转移瘤等,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4.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炎症侵犯脑血管,使血管壁受损,可导致破裂出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抵抗力低下人群,发生颅内感染进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更高。
温馨提示:
1.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条件较差,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筛查颅内血管病变。日常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用力,防止血压波动引发血管破裂。
2.年轻人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应尽早戒除。有家族性脑血管疾病史者,更需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
3.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嘱调整用药,预防颅内出血。一旦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