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和)轻至中度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其血尿可呈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蛋白尿一般量少;发病机制与肾小球基底膜等改变及免疫因素有关;诊断需尿液、肾功能检查及可能的肾脏B超、肾活检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等)和定期随访,患者需长期关注病情变化并遵医嘱治疗随访以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特点
血尿表现: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可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血尿类型多样,包括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发作时,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但发作后一般可转为镜下血尿。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血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患者在感染等诱因下可能更易出现血尿发作。生活方式方面,剧烈运动等可能成为血尿发作的诱因,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注意避免此类诱发因素。
蛋白尿表现:蛋白尿一般量较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g以下,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蛋白尿的程度相对稳定,但也可能在感染、劳累等因素影响下稍有波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蛋白尿对其生长发育等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若长期存在少量蛋白尿,需关注对肾脏功能发育及全身营养状况等的影响。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初始阶段相关,可能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结构或电荷屏障等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和蛋白质漏出。例如,某些免疫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补体系统等,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使得血尿和蛋白尿产生。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可能在免疫反应的个体差异上存在一定不同,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诊断要点
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以畸形红细胞为主;尿蛋白定量检测显示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重要的检测指标,有助于评估蛋白尿的程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进行尿液检查时需注意标本的正确采集等问题,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通过检测肾功能可以排除其他导致肾功能损害的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肾功能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肾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异常。
其他检查:可能需要进行肾脏B超检查,以了解肾脏的形态、大小等情况,排除肾脏结构异常性疾病。还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病理类型,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生活方式上,应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血尿或蛋白尿加重的活动。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或本身存在一定血压波动风险的患者,需注意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等。
定期随访: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病情可能变化相对较快,随访频率可能相对较高。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异常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长期关注自身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随访,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