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的家庭养护
慢性肾炎患者需进行饮食管理,包括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控制盐分和水分;保证充足休息,病情稳定时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尿量和水肿情况;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防护预防感染;进行心理调节保持积极心态,以利于病情控制和康复。
一、饮食管理
1.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时,可适当限制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若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需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0.4-0.6克。科学依据是优质蛋白可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生成,减轻肾脏负担,相关研究表明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延缓慢性肾炎进展。
2.盐分控制: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以内,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临床观察发现严格限制盐分摄入的患者血压及水肿情况改善更明显。
3.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每日水分摄入可维持在1500-2000毫升;若存在少尿、水肿等情况,需严格限制水分摄入,每日水分摄入为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左右。这是因为过多水分摄入会加重水肿,加重肾脏排泄负担。
二、休息与运动
1.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每日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8小时。慢性肾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充足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减少感染等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运动:病情稳定时可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运动强度以运动后不感到明显疲劳为宜,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运动强度需相应降低。
三、病情监测
1.血压监测:每日定时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速肾脏损害。一般使用家用血压计监测,收缩压应控制在13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80mmHg以下。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150/90mmHg。
2.尿量监测:记录每日尿量,正常尿量为1000-2000毫升/日。尿量变化可反映肾脏功能情况,若尿量突然减少或增多,需及时就医。儿童患者尿量监测需根据年龄判断正常范围,婴儿每日尿量约400-500毫升,幼儿约500-600毫升等。
3.水肿监测:观察身体水肿情况,如眼睑、下肢等部位是否有水肿及水肿程度变化。水肿是慢性肾炎常见表现,监测水肿有助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四、预防感染
1.个人卫生:注意口腔、皮肤清洁,勤刷牙、漱口,勤换洗衣物。感染是慢性肾炎加重的常见诱因,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可减少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机会。
2.环境防护: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口罩。儿童患者更要注意环境防护,因其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感染影响病情。
五、心理调节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患者自身也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等转移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机体的康复,研究表明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病情进展相对更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