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内陷本身不是乳腺癌确诊依据,但可能是某些乳腺疾病表现。其有先天性和继发性等常见原因,乳腺癌筛查可通过超声、钼靶、MRI等方法,鉴别要点在于两者影像表现不同。处理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轻度等情况,手术需谨慎评估,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不同关注要点,有乳腺病史人群需详细评估。
乳头内陷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先天性乳头内陷:多与乳腺导管短缩、部分组织纤维化挛缩等有关,从青春期开始就可能存在,一般双侧多见,乳头外观凹陷,但乳腺内部多无明显恶性病变表现,通过乳腺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导管走行基本正常,无肿瘤征象。
继发性乳头内陷:可由乳腺导管周围炎症引起,如导管周围乳腺炎,可因炎症刺激导致导管短缩内陷,多为单侧,同时可能伴有乳头局部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超声可见导管周围炎性改变;由乳腺肿瘤引起的乳头内陷,肿瘤多为占位性病变,可通过乳腺钼靶、磁共振等发现肿块影,边界可能不清等恶性征象。
乳腺癌的相关筛查与鉴别
乳腺筛查方法:对于有乳头内陷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一般建议30岁以上女性每年1次超声检查,30岁以下可每1-2年1次超声检查,超声可观察乳腺实质结构、导管情况等;乳腺钼靶检查适用于40岁以上女性,可发现微小钙化等乳腺癌征象,但对于乳头内陷患者可能因乳头遮挡影响部分区域观察,可结合超声等其他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头内陷合并乳腺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优势,能更清晰显示乳腺内部结构及病变与乳头、导管的关系。
鉴别要点:乳腺癌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内部可见微钙化等;钼靶下可见不规则肿块影、细小多形性钙化等;MRI表现为异常强化影等。而乳头内陷相关的非癌性病变,超声下导管走行多正常,无明显肿块及异常钙化,钼靶下无恶性征象。
乳头内陷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非手术处理:对于轻度先天性乳头内陷,可尝试手法牵拉,每天数次,每次数分钟,长期坚持可能有一定效果;也可使用乳头矫正器,通过持续gentle的牵拉作用逐渐纠正乳头内陷,但需注意使用时间及方法,避免过度牵拉导致乳头损伤。对于继发性乳头内陷,需先明确病因,如炎症引起的乳头内陷,需积极治疗炎症,炎症控制后部分乳头内陷可能有所改善;肿瘤引起的乳头内陷则需针对肿瘤进行相应评估和治疗。
手术处理:若乳头内陷严重,经非手术处理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多种,如乳晕周围组织瓣法、乳腺导管切断法等。但手术需谨慎评估,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需考虑手术对哺乳功能的影响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青少年乳头内陷可先尝试非手术方法,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改善可能;成年女性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老年人群若乳头内陷不影响生活且无其他乳腺病变,可密切观察,若有病变倾向则需积极处理。对于有乳腺病史的人群,如曾有乳腺良性肿瘤切除史的患者出现乳头内陷,需详细评估乳腺情况,排除复发等可能。
特殊人群乳头内陷的关注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乳头内陷可能影响哺乳,需提前进行乳头护理,可继续尝试手法牵拉等温和方法,为哺乳做准备,同时密切观察乳腺情况,因妊娠期乳腺处于特殊生理时期,若有异常变化需及时就医。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乳头内陷若导致哺乳困难,需采取正确的哺乳辅助方法,如使用乳头吸引器等帮助婴儿含接乳头进行哺乳,同时注意乳头清洁,预防乳腺炎等并发症,若出现乳头红肿、疼痛、发热等乳腺炎表现,需及时处理,避免病情加重影响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