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程度等因素而异,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截瘫、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功能障碍(如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异常)、括约肌功能障碍(如排尿障碍、排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血压异常、体温调节障碍)及其他表现(如疼痛)等方面,不同人群的相关表现各有特点及影响。
运动功能障碍
截瘫:损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例如,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四肢瘫,胸段及以下脊髓损伤会引起双下肢截瘫。损伤平面越高,影响的肢体范围越广。在儿童脊髓损伤中,由于儿童骨骼、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潜力可能与成人不同,但基本的运动功能丧失表现类似,只是恢复过程可能受生长发育因素影响。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脊髓损伤患者,如原本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会对其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冲击,需要重新适应无运动功能或部分运动功能的生活。
肌肉力量减弱: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力量不同程度下降,可从轻度的肌力减退到完全不能活动。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只能微弱地活动手指,而部分患者双下肢完全无法抬起。在老年脊髓损伤患者中,肌肉力量减弱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缺乏运动刺激会导致骨量流失更快。
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减退或丧失: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如痛觉、触觉、温度觉等可能出现减退或消失。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疼痛刺激,对冷热感觉不敏感。儿童脊髓损伤时,感觉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其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不利于及时发现损伤部位的异常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功能障碍可能会加重足部等部位的损伤风险,因为无法及时感知疼痛、温度等刺激而导致足部受伤却不能察觉。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即对正常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或者出现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
括约肌功能障碍
排尿障碍:可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无法自主排出,尿失禁则是尿液不自主流出。在脊髓损伤早期,常先出现尿潴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逐渐出现尿失禁。儿童脊髓损伤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管理,需要特殊的排尿护理措施。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自身泌尿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加上括约肌功能障碍,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排便障碍:表现为便秘或大便失禁。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失禁则是无法自主控制排便。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血压异常: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患者从卧位改为坐位或站位时,血压突然下降,导致头晕、眼花甚至晕厥。这是因为脊髓损伤影响了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节功能。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在起床、站立等体位变化时较为常见,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体温调节障碍: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常见为高热,且体温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调节。这是因为脊髓损伤破坏了体温调节中枢与外周的联系。儿童脊髓损伤患者体温调节障碍时,需要更加精细地监测体温并进行护理,避免体温过高对神经系统造成进一步损伤。
其他表现
疼痛:脊髓损伤部位及以下可能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灼痛等。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脊髓损伤的不同阶段,疼痛的表现和程度可能不同,需要综合评估和处理。对于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疼痛可能会加剧其身体的不适和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