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肾缺血、肾毒性物质等引起,慢性由慢性肾脏疾病进展所致;尿毒症是肾衰竭终末期,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时出现代谢废物蓄积及多系统中毒症状。临床表现上,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有少尿等表现,多尿期尿量渐增但肾功能未全恢复,慢性肾衰竭早期有轻度不适,进展后有多系统症状,尿毒症有更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中,急性肾衰竭血肌酐等短期内升高,尿常规有相应改变,慢性肾衰竭血肌酐等持续升高,影像学检查急性肾大小正常或增大,慢性肾体积缩小等,尿毒症实验室及影像检查同慢性肾衰竭终末期且指标更异常。治疗原则上,急性肾衰竭需去除病因并肾脏替代治疗,部分可恢复,慢性肾衰竭针对基础病治疗,进展到尿毒症需肾脏替代治疗,尿毒症主要靠肾脏替代治疗,不同人群有特殊考量。
尿毒症:是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根据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分期)时,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无法正常排出,在体内蓄积,同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全身性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贫血、抽搐等,此时就进入了尿毒症阶段。
临床表现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患者在少尿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高钾血症等表现,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多尿期时尿量逐渐增多,但肾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慢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等多系统症状。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发展到慢性肾衰竭阶段,会逐渐出现上述多种表现。
尿毒症:除了慢性肾衰竭的一系列表现外,还会有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皮肤瘙痒(因尿素霜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心包炎(表现为胸痛、心包摩擦音等)、消化道出血(因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等)。例如,长期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衰竭进入尿毒症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皮肤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肾衰竭:实验室检查方面,急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血钾可升高,尿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等。影像学检查上,急性肾衰竭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慢性肾衰竭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例如,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体积缩小。
尿毒症:实验室检查与慢性肾衰竭终末期一致,影像学检查同样显示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且由于尿毒症期代谢紊乱严重,各项生化指标异常更为显著。
治疗原则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需要积极去除病因,如纠正休克、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同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支持治疗,部分急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慢性肾衰竭则需要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蛋白尿等,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当进展到尿毒症阶段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尿毒症:主要治疗方式为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是利用透析机通过半透膜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来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肾移植则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脏功能,但肾移植需要合适的供体,且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尿毒症患者,要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等;儿童尿毒症患者则需要考虑生长发育等特殊情况,在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选择上可能需要更个性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