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是上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由细菌感染引起肾盂、肾实质炎症。病因有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及多种感染途径)和易感因素(如女性、尿路梗阻、机体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分急性(起病急、全身及泌尿系统症状)和慢性(症状隐匿、可致肾功能减退);诊断靠尿液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和影像学检查(超声、静脉肾盂造影);治疗急性需一般及抗感染治疗,慢性要找并去除易感因素及抗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肾盂肾炎是上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实质炎症。
一、病因
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其他还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可通过上行感染(如女性尿道短且宽,细菌易沿尿道上行至肾盂)、血行感染(如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入血,随血流到达肾脏)、淋巴道感染等途径侵入肾盂引发炎症。
易感因素:
女性:女性尿道短,且靠近肛门,容易被细菌污染,尤其在性生活、月经期、绝经后等特殊时期更易发病。
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畸形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
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盂肾炎: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泌尿系统症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可有腰痛,多为钝痛或酸痛,体检时肾区有叩击痛。
慢性肾盂肾炎:
症状相对隐匿:可间歇性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者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贫血等。
三、诊断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等,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管型,对肾盂肾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肾盂肾炎的重要依据,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提示细菌感染,但需要注意排除标本污染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有无结石、积水等情况,有助于排查尿路梗阻等病因。
静脉肾盂造影: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可发现肾盂肾盏变形、缩窄等慢性炎症的征象。
四、治疗
急性肾盂肾炎:
一般治疗:发热及泌尿系统症状明显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降低髓质渗透压,提高机体吞噬细胞功能,冲洗掉膀胱内的细菌。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等。
慢性肾盂肾炎:
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积极治疗尿路梗阻等基础疾病,这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关键,如处理尿路结石、解除前列腺增生梗阻等。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多需联合用药,疗程相对较长,必要时可序贯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肾盂肾炎多与尿路畸形等因素相关,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排查尿路结构异常,抗感染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骨骼等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
孕妇:孕妇是肾盂肾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孕期生理变化,如输尿管蠕动减慢、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等,容易发生肾盂肾炎。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肾盂肾炎常因机体免疫力低下、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而发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全面评估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