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肿瘤怎么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
脊髓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临床表现上良性起病缓、病程长、症状轻进展慢,恶性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进展快且伴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中良性MRI边界清、信号均匀、水肿轻等,恶性MRI边界不清、信号不均、水肿明显等,CT上良性多为压迫性骨质改变,恶性有骨质破坏等;病理检查中良性细胞规则、核分裂少,恶性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且侵袭性生长,不同人群患不同性质肿瘤风险有差异,特殊人群检查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表现特点
良性脊髓肿瘤: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且进展缓慢。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多为局部固定部位的隐痛或钝痛,疼痛程度一般逐渐加重不剧烈,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感觉障碍多为单侧、节段性分布,运动障碍相对局限,对脊髓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等。例如一些神经鞘瘤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麻木,随着肿瘤缓慢生长才逐渐出现肢体力量减退等表现。
恶性脊髓肿瘤: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症状进展迅速。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加重,可伴有夜间痛等特点,感觉障碍范围较广,可能迅速出现双侧肢体的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发展快,可很快出现肢体瘫痪等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还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这是因为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消耗机体能量,且可能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导致发热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方面
1.磁共振成像(MRI)
良性脊髓肿瘤:在MRI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占位病变,信号多较均匀,T1加权像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肿瘤周围水肿一般较轻,对脊髓的压迫多为局限性,脊髓受压移位相对较规则。例如室管膜瘤,典型表现为脊髓内边界清楚的占位,MRI信号特点符合上述表现。
恶性脊髓肿瘤:MRI上边界多不清,信号不均匀,T1加权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常伴有明显的脊髓周围水肿,脊髓受压移位不规则,肿瘤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形态多不规则。比如胶质母细胞瘤侵犯脊髓时,MRI表现符合恶性肿瘤的上述特点。
2.CT检查
良性脊髓肿瘤:CT平扫可见脊髓内或脊髓旁有密度相对均匀的占位,骨窗观察时,对骨质的影响多为压迫性改变,如骨质吸收等,一般无骨质破坏等恶性征象。
恶性脊髓肿瘤:CT平扫可发现骨质有破坏等恶性表现,肿瘤密度不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三、病理检查方面
1.活检方式
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判断良恶性的金标准。对于脊髓肿瘤,可根据肿瘤的位置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进行活检。
2.病理特征
良性脊髓肿瘤:显微镜下细胞形态较为规则,排列有序,核分裂象少见,一般无侵袭性生长,对周围组织的破坏较轻。例如神经纤维瘤,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核分裂象极少见。
恶性脊髓肿瘤: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呈侵袭性生长,容易侵犯周围正常组织。比如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密集,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细胞呈浸润性生长。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脊髓肿瘤良恶性判断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在实际情况中,儿童患良性脊髓肿瘤相对比例可能较高,而中老年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有所增加。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恶性脊髓肿瘤的风险可能会升高。有脊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在判断时需更加重视相关检查,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在进行病理活检手术时要更加谨慎操作,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