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程度而异,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或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二便失禁、血压异常)及其他表现(体温调节障碍),不同人群在各表现上可能有差异及相关影响。
运动功能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根据脊髓损伤节段的不同,会出现相应节段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例如,颈髓损伤可导致四肢瘫痪,其中高位颈髓(如颈4以上)损伤会使患者呼吸肌麻痹,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胸髓损伤会造成双下肢瘫痪;腰髓损伤则主要引起双下肢部分肌肉运动障碍等。这是因为脊髓是运动信号传导的重要通路,损伤后阻断了大脑对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肌肉的神经支配,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接收神经冲动来完成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脊髓损伤可能对其未来运动功能发育影响更大,需更关注早期康复干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潜力的挖掘;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肌肉萎缩等基础情况,运动功能恢复相对更困难。
肌张力异常:在脊髓损伤早期,常出现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出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伴有肌痉挛,严重时影响肢体活动及康复训练的开展。不同性别在脊髓损伤后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可能在康复过程中因生理特点对康复治疗的耐受等有不同反应,需调整康复方案以更贴合女性患者需求。
感觉功能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或减退: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区域对各种感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例如,颈髓损伤时,颈部以下身体相应节段的感觉会出现异常。感觉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增加受伤部位发生压疮等并发症的风险,因为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感知到局部受压等情况。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脊髓损伤后感觉障碍可能更易导致其在日常活动中忽略身体损伤部位,需加强护理提醒;而生活方式较sedentary的人群可能对感觉障碍的感知相对更不敏感,也需要特别关注感觉障碍相关的护理。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便失禁:脊髓损伤后,控制膀胱和直肠的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膀胱和直肠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大小便失禁。例如,脊髓休克期过后,膀胱可能出现无张力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之后逐渐变为反射性膀胱,出现不自主排尿;直肠则可能出现排便反射异常,导致大便失禁。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脊髓损伤患者,二便失禁可能会加重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需要更严格的泌尿系统管理措施。儿童脊髓损伤后出现二便失禁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成长发育,需要专业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来逐步建立排尿排便反射。
血压异常: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变为坐位或立位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花、心慌等症状。这是因为脊髓损伤影响了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老年脊髓损伤患者本身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在护理和转运等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缓慢改变体位,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
其他表现
体温调节障碍:由于脊髓损伤破坏了体温调节中枢与外周的联系,患者可出现体温异常,多表现为高热,且体温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例如,颈髓损伤累及体温调节中枢相关通路时,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的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体温调节障碍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需要更谨慎地进行体温管理;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衰退,高热时恢复相对困难,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



